大安镇位于螺河中下游,陆丰市北部,东接八万镇,西邻西南镇,南连河东镇,北靠陆河县。全镇总面积93.5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辖17个村委会和居民委员会。(包括大安村梅林村安博村博联村安乐村石寨村南溪村安慰村陆军村安北村磁西村东七村东莞村旱田村博贝村河二村居委会)。
大安镇历史悠久,今辖之陆军村环珠寨为唐武德五年(公元年)所置安陆县之县治。因镇内各寨门、巷口的名称均带“安”字,后人取“大家安居乐业”之意,而得名“大安”。
大安镇位于螺河中下游,汕尾市陆丰北部,东接八万镇,西邻西南镇,南连河东镇,北靠陆河县。全镇总面积93.5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辖17个村(居)委会。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大安镇交通方便,省道陆五公路横贯全境,实现村村通公路,水、电充足,通信发展迅速。集市贸易兴盛,是陆丰市与陆河县间的商品交流中转站。
商品农业发展迅速,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农村大镇。全镇拥有粮食、水果、林业、大蒜生产基地。其中,作为广东省“一乡一品”的大安蒜头以“粒大肉厚质白、辣味适中、易脱皮、含油量高”的特点而名闻遐迩。此外,生产的正正上牌剪刀,具有刃口锋利、造型美观、实用大方、不需电镀、不易生锈等点,远销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6个省、市。这几年大安镇的农业是以种植年花韭菜花、香蕉和粉蕉还有玉米!农业产业还是要靠大安年花韭菜花为希望!据了解,大安蒜头因为量少,也只是不到10亩地的地块(石寨)一带才能种出好的蒜头来!还有就是要等到年底才能得以品尝!特别是对天气有特殊的要求!所以想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蒜头为产业较为困难!必须带入新的农业品种来发展大安镇本地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活跃本地消费能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自然资源:有牛角隆、三溪水两座中型水库,蓄水量万立方米。高岭土储藏量达万吨,且品位高,各种元素成份齐全,极具开发价值。
文物古迹:灵泉寺,位于大安镇压东南的石崆峒山,距镇城区3公里,建于清雍正三年()。此处山水清幽,古木怪石多,是游人的好去处。唐代安陆城故址,位于大安镇环珠寨村。
大安“八仙八骑”--八兽
“大唐文化遗存”的一颗明珠----大安“八兽”
据原汕尾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周波与上世纪五十年代任大安镇第一位镇长李镇水两位老人的考证,大安“八兽舞”源于大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当时民众以“八兽”出演庆贺庆典。由于当时其“八兽”造型逼真,八兽舞更是气势非凡,更是被视为吉祥之物(八仙八骑)。
之后,凡有大型庆典、春节大年
,必有出巡“八兽”。
大唐遗风绵延流传至今千余年。而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仙骑八兽”的模样了。
“八兽”是由:麒麟、雄狮、大象、绵羊、独角青牛、老虎、梅花鹿、白马八只神兽组成,传说是八兽乃是“八仙”八只座骑,出巡是由八位儿童六男二女扮成八仙骑坐在八兽上出巡表演,故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有前后顺序之分:为首的是汉钟离骑坐麒麟兽、其次是吕洞宾骑雄狮兽、再有韩湘子骑绵羊兽、曹国舅骑独角青牛兽、依序是铁拐李骑老虎兽、张果老骑白马、何仙姑骑梅花鹿兽、最后的使蓝采荷骑大象兽。
被誉为“海上女神”的妈祖,历来在沿海地区受到人们建宫庙祭拜且香火鼎盛,但地处广东陆丰市山区的大安镇却有两座妈祖庙。就此,陆丰市爱心义工协会继到大安镇济困抚孤活动之后,专程进山寻访古迹,探究个中之因,领略先祖聪明才智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坐落在大安镇西社堀仔尾的妈祖天后宫传说乃为宋代时期由苏姓族人所建造。
旧时的乌坎港湾汹涌澎湃的海水,溯河而上大安墟,在海水和淡水的交汇,“咸乌”游弋使得物产丰富。
妈祖庙(天后宫)距离漯河堤岸大约有50米,庙宇坐北朝南,以逆水而建,古有地名“落水金狮”。岸边两侧青龙白虎,临水巨石,状若狮爪。下游为漯河两岸(大安与西南两镇)渡船头、大町坎、鱼街、桅仔四个渡船渡口码头,上游即是浊水港、三渡溪和两座古桥(两板桥)。
大安八景其中两景
狮嶂龙泉景一河,惟有南洋叠种多。
鱼山响石拦水口,堀尾墩山接江波。
两桥清浊源流远,绿榕烟霞秋满河。
鹰地古榕遮后壁,犀牛望月照深河。
传说宋代苏氏至此开基,一日,苏氏与地师从后壁埔一路“掠龙”至此,地师忽问:要自己好,还是要大家好?原来,地师见此地“龙度”甚佳,探询东家,若答“要自己好”,即在此建苏氏宗祠矣,但庇佑的只是一姓一族。理明因由之后的苏氏即时答曰:“大家好!”地师闻言遂在此建妈祖庙。
庙宇右侧之渡船头,即堀仔尾渡口,清代由对岸尚书埔吴姓族人管理。有碑刻三方。门口庙墙古碑。碑文伞格书写:
后壁埔大园乃墟内来龙
入脉之所均赖安宁现请
司爷俞示禁不准掘土残伤
龙脉业经签差协保巡查
如敢故违鸣究不贷
道光廿一年六月日公禁
据说妈祖庙建成后,大安墟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水陆两利货畅其流,山区货物顺流而下,沿海渔货逆水而上,引来了巨贾商家云集于此,商机日趋热场。墟内人家不忘当年苏氏先祖博大情怀,至今仍存“凡红白喜事请苏姓人坐大位”古风。两座妈祖宫庙,祭拜的人群长盛不衰、香火愈旺,长辈还常常在此教育后人“不能小心眼,要顾全大局,会旺益子孙”。
爱心义工们耳闻目睹现在的大安,更是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楼房林立,车水马龙,镇内商铺交易十分火热,宫殿边一位老者无不自豪地告诉大家,“大安人在珠三角做生意的那才‘顶呱呱’呢”!义工们还了解到,该镇是市率先评上“广东省教育强镇”的,你不难发现最漂亮、最宽敞的建筑,必定是学校。大安石寨被授予“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安的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国舞蹈志》,舞出国门到过白俄罗斯等地表演。早在年5月,“滚地金龙”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大安古镇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牌匾熠熠生辉。
根据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南溪村老人黄天枢藏书中的记载和部分知情者的叙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
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等曲牌。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
年,南溪村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国舞蹈志》,并在国家和省级地区的重大活动中多次获奖。
大安地处螺河中游,属半山区镇,北有巍巍狮子嶂,南以旗古山为屏嶂,地势北高南低,螺河自西南逶迤而下,从牛牯头至焦坑河道成“S”形状,将西南镇与大安镇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太极图。千年古县大安(唐武德五年置安陆县,县治驻今大安镇环珠村)素以悠久历史而著称;又以其殊异、密集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群而闻名遐迩。以《大安八景》最为知名。
狮嶂龙泉景一河,惟有南洋叠种多。
鱼山响石拦水口,堀尾墩山接江波。
两桥清浊源流远,绿榕烟霞秋满河。
鹰地古榕遮后壁,犀牛望月照深河。
——这首自清代流传至今的“大安八景诗”,诗作者是谁,今己不可考。一般认为系当时文人集体创作,有说作者系“大安吴贡爷”。传说当年惠州府试时,宗师询问其家乡情况,“吴贡爷”以“八景诗”作答——这只是传说而己,并没有事实依据。
狮仔嶂,狮仔嶂之简称,位于大安东北部,古称大安山,为大安来龙之所。大安与八万两镇以狮仔嶂雨水自然流向为分界岭,山之阳为八万,山之阴为大安。狮嶂连绵数里,叠嶂峰峦,气势雄伟,树木葱茏,怪石嶙峋,风景绮丽。山上多瀑布,尤以大安境内东北角“龙泉”场面最为壮观。每当暴雨骤停,站在大安墟内远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恢弘让人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奇撼人心魄。波涛之声,十里可闻,此俗称“水吼仔”。沿山沟穿村越户,辗转汇于大安堀仔尾,为大安龙塘水,故曰“龙泉”。清乾隆十年王之正辑《陆丰县志》之《新建大安双桥记》云:“……会众水,一自旗头嶂”,“在县北一百里……陆邑祖山也……”)及风吹岭来,曰螺溪水,曰胶桐镜水;一由狮子嶂来,曰龙塘水。三派合襟……”
狮子嶂山下一泉长流不息,且左右二涧可验天气阴晴,故名“灵泉”;其水清甘可口,据说人若长饮可鹤寿童颜。《县志》记载:“清、雍正三年(公元年)在狮子嶂下石崆峒,由僧、嘉会所募建“灵泉寺”,至今香火鼎盛,游人不绝。解放后,狮子嶂下拦河筑坝,发端于陆河河口镇内的三条溪的溪水汇于一处,是为三溪水库。灵泉庵前“石砻硿”,奇乃当地景,山谷中央乱石成群,水流奔泻入壑,水花四溅,声震八方,气势磅礴,游客慕名而至。
大安圩扶安寨南门之外,称南门洋,原是螺河河道,清时逐渐淤塞成平洋,河道改至墟南边掘仔尾经过。南门洋土地广袤,从大安至连塘约(今坣头、梅林村),一望无垠,土地肥澳,砂质土壤,万亩良田,是古时“大安粮仓”。一年四季,春插夏种,秋耕冬播,间种返种,人无闲季,地无闲田。四时景色新。春苗万倾碧波,夏秧千里摇曳;秋季金风谷浪,冬至瓜果飘香。
叠种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上下分层相间种植不同植物的种植方式。不同的种植方式产生不同的叠种类型。流传下来的如“搭仔番薯”、“芋沟豆”等农作称谓。也有在“番薯箱”上间种小麦、菜豆等农作物。大安属半山区,境内多丘陵,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叠种这种古代的农业文明,能够在人多地少的大安延续传播,意义重大。当然,也不是所有土地都可以叠种的,据老农介绍,只有砂质土壤才能在叠种中取得好收成。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鱼山,鳄鱼山也,位于圩南二里螺河河道侧,山上有小庙,叫水口宫。与河西“诰杯石村”隔岸相对。山体由巨石构成,形狭长,如鳄鱼戏水,动感十足。山上多奇石,状如器物,“汤匙石”、“高椅石”、“眠床石”、“响石”……惟妙惟肖,数不胜数。临河古藤丛生,暗流湍急,击石有声,此“响石”之谓也。四时变声,昼夜换调,闻之疑为“此声只为天上有”。当年日军侵华,陆城沦陷,日匪沿河而上,进犯大安,兀见古藤拍石有声,砰砰作响,疑为战鼓,内心惊乍,刀落藤断,神器不再。大跃进时期,鳄鱼之石破坏殆尽。
鱼山,鳄鱼山也,位于圩南二里螺河河道侧,山上有小庙,叫水口宫。与河西“诰杯石村”隔岸相对。山体由巨石构成,形狭长,如鳄鱼戏水,动感十足。山上多奇石,状如器物,“汤匙石”、“高椅石”、“眠床石”、“响石”……惟妙惟肖,数不胜数。临河古藤丛生,暗流湍急,击石有声,此“响石”之谓也。四时变声,昼夜换调,闻之疑为“此声只为天上有”。当年日军侵华,陆城沦陷,日匪沿河而上,进犯大安,兀见古藤拍石有声,砰砰作响,疑为战鼓,内心惊乍,刀落藤断,神器不再。大跃进时期,鳄鱼之石破坏殆尽。
自古以来,鳄鱼山被视为灵地,一直备受呵护,任何人不得破坏,更不能在山上造葬。据传,有一次被某姓人,偷葬祖先骨骸,全圩轰动,在“同身”的引导下,挖出隐葬“金斗”,罚大戏数本。
鳄鱼山起“拦水口”的地理功能,水口宫门逆对滔滔河水。附近“南溪寮”有古桥一座,俗称“弯桥头”,现存遗迹。上游约米处,即是今天雄伟壮观的南安大桥。
堀仔尾、墩山是两个泛地理概念的地方名称。堀尾为堀仔尾之简称;墩山俗称墩山仔。堀仔尾溪是螺河改道后傍接古墟的河段,“十字街”等道路沿伸至此,接连堀仔尾古渡,客船往返两岸。上游西南方河道转弯处,墩山仔于滟涟江波中凸起,左接西南方之浩浩螺河水,中纳源自磁西宽塘垄之
“罗(浊)水涧”右承流经大安中学锦山“三渡溪”,构成“三水合襟”之地理格局,是船运天然中转站,设有修船厂。因军事险要,筑有炮台一座,三层。
昔时河道宽阔,水上运输繁忙,满溪“杉帮船”,杉排、竹排、竹伐,穿梭不息。晚上船火闪烁,月色融融。东岸大安圩“镇安石”之上,为客区水果、木材、山货上落点。“渡船头”为蚝壳码头(过去蚝壳灰是主要建材)。“大町坎”为东海上运的日杂等贵重货物码头,主要存放于后街(现存有当铺遗址)、纸街。“鱼行仔”为渔船码头,渔货主要存放于鱼街、东门街。河两岸两军、下寨、下寮、兰茶等村,行船为业,村里设有存放柴、草、木炭等货栈。据航管所统计,解放后大安曾拥有多艘吨的杉帆船。
大安上承山区陆河客都,下接陆丰沿海福佬,是客家话和福佬话交汇之地,趣闻轶事也多与方言有关。大安人对“三甲地区”的人员惯称为“下脚四”。某人,一“下脚四”到大安买山货,一番讨价还价后仍未能成交,“下脚四”急道:“上五上,五上五六工”。意为“成不成,不成不用讲”。又一“下脚四”跟客家人买山货,因钱币破旧,对卖家说:“你去死,死不去,到窟仔尾溪跳。”意为:“你去使,使不出去,到窟仔尾溪边调换”。民国时,大安墟士绅陈启初家境殷实,当上县参议,一日他到窟仔尾如厕,恰闻两行船者,一问一答:“今日家事如何?”“赢过启初!”陈接腔:“要匀。”两人得知是陈议员,羞愧难当。这便是大安民谚:“启初的家事——要匀”的来由,比喻日常家庭开销一如既往。
堀仔尾溪至今古迹依稀,勒石犹存。“山水逢赢”石面西迎千古长流之水,照看万年红日西坠。“一点头来便不顽”石落款为“江西吴展成”。其向东仰视巍巍狮嶂常青之峰,纵观千秋晨曦东露。“镇安石”护佑万民吉泰安康。据老大安说,原来只有“镇安石”三字。年瘟疫流行,客家道士择此石施术作法,躯鬼赶瘟,仗剑刻石,增添“南无阿尼陀”五字。现没于堤坝之下。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历来沿海地区香火鼎盛,但地处半山区的大安也有两座妈祖庙:一是位于千年安陆古县环珠寨的陆军妈祖庙;一是位于堀仔尾溪的妈祖宫。前者建于明朝中叶,传说为向姓开基祖所建。后者传为宋代苏氏所建。旧时乌坎港澎湃汹涌的海水,溯河而上大安,咸淡交汇,“咸乌”游弋,物产丰富。堀仔尾妈祖庙距河岸50米,坐北向南,逆水而建,地名“落水金狮”。岸边两侧青龙白虎,临水巨石,状若狮爪。庙下是渡船头、大町坎、鱼行仔、桅仔,上百米即有两古桥。
传说宋代苏氏至此开基,一日,苏氏与地师从后壁埔一路“掠龙”至此,地师忽问:要自己好,还是要大家好?苏氏答曰:大家好!地师闻言遂在此建妈祖庙。原来,地师见此地“龙度”甚佳,探询东家,若答“要自己好”,即在此建苏氏宗祠矣,但庇佑的只是一姓一族。传说,妈祖庙立后,大安墟风调雨顺,人口增多,山区货物顺流而下,沿海渔货逆水而上,水陆两利,货畅其流,巨贾商家云集。墟内人家不忘当年苏氏先祖博大情怀,至今仍存“凡红白喜事请苏姓人坐大位”古风。
庙宇右侧之渡船头,即堀仔尾渡口,清代由对岸尚书埔吴姓族人管理。有碑刻三方。门口庙墙古碑。碑文伞格书写:
后壁埔大园乃墟内来龙
入脉之所均赖安宁现请
司爷俞示禁不准掘土残伤
龙脉业经签差协保巡查
如敢故违鸣究不贷
道光廿一年六月日公禁
一溪一涧间,有一低一高两桥,如双凤比翼,如昆仲比邻。这便是《陆丰县志》志其事,境内人美称的“双凤桥”。碑文被毁。溪水源自狮仔嶂,为大安龙塘水。涧水源风吹岭,为胶同镜水。一清一浊,寒暖交替。溪水清,朝暖夕寒;涧水浊,朝寒夕暖。传说涧水之中有一活地,名叫“穿山甲”,当被人葬后,涧水即清。现为双层的人水两用桥。水利久年久失修,桥道荒废。桥边“桥头山”,旧时曾经兴盛一时,古迹仍存。
墟南“六角池”为生活污水排水口。古代螺河河道弯曲,河床深遂,两丈多高的船桅只能看到一截,赶鲜船归来时,至六角池外必须转帆,故别称“桅仔”。沿河榕树参天蔽日,蓊郁连片,如须气根,气象万千,悠悠垂向河面。天高云淡之秋,彤云朵朵,金碧辉煌。每当黄昏降临,河面轻笼薄雾,红彤彤如少女面纱,鲜艳夺目。此时,船儿归帆急,翩翩河上来,静美与动感,完美融合,相生相宜,美不胜收。
鹰地,大安墟内中部,今大安中心小学校园。其地势如雄鹰展翅,若归林下足对面松柏箖埔。有石倒钩,似鹰嘴,左右浑圆小石,如鹰眼。昔日鹰山,环境优美,篁竹参天,果树密布,巨石弥彰,曲径通幽,鸟语花香。鹰山鸟瞰西门,背驮扶安寨,寨墙后有一小山坡名“后壁埔”。有巨松遮地,嗡嗡郁郁,下棋斗兽,纳凉戏嬉,其乐无穷。
“扶安寨”建于隋朝末年,原是保护大安治安之寨,故名“扶安寨”。今北社寨内肚,为扶安寨的后壁山,故名“后壁埔”;于年解放后建肥料仓库,由供销部门接管。原建有圣人坛、伯公祠、太阳宫,在民俗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元孟兰会,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集资筹备祭礼。其中有十五会、十六会、十七会之分,可能是人多拥挤的原因,此“三会”是按片约定祭期的。例:十五会的群众应在七月十五夜普祭,继而十六、十七。总之,每年的这三日都必须在此普祭幽灵。圣人坛、伯公祠、太阳宫于年迁建“龙堂山”旁的平埔仔。
鹰山系大安历史名地。道光廿五年,扶安寨内黄氏倡建学宫,原为私学,后改学校。革命时期,地下党员王国祥(字梦春)在此任教,“小鬼队”谢非也常至此活动。为中共地下党联络场所。解放后,陆丰县政府批建“梦春楼”以烈士王国祥。年改建成“梦春教学楼”。
鹰山对面松柏箖埔,有人将其列入八景之一,诗曰:松柏迭翠胜三山。松柏箖,松柏环绕、榕树林立之地。松柏箖埔位于大安墟外北方,内面宽阔、绿阴参差而有致、斜坡草地历来蚁虫不生,一向为大安文娱活动场所。埔中央一关帝庙,每届年农历正月十三帝君诞辰之日,一连演戏数十台。东南西北社群众,出八兽骑八仙迎神祭会。到处莺歌燕舞、鼓乐喧天,其热闹之势若风云涌动。故有“松柏箖埔弄大虎”俚语流传。
松柏箖埔还是大安古时戏园,常年演戏。每年五月十三开始,大戏连连,做足整月。海陆丰古代有三处著名梨园科场,分别是碣石玄武山、陆城龙山、捷胜鹤山,但大安人有“三山不抵一箖”之说。此话怎讲?盖因该地地理条件优越也。松柏箖埔临湖傍山,地势平坦,坡度较缓,地势由低渐高,层次分明,无论站、卧、靠、座,全无遮无挡,视野开阔。草柔可席地,林密能遮荫,茶楼酒榭,四周环列,地上不管丢下任何残物,决无蚂蚁蚕食。
松柏箖埔戏场规矩严明,男女分坐,中隔一路,通达四周。民国初年,国军进驻大安,住宿红楼。某日到场看戏,带队长官不听劝告,兵士挑凳阻于中路。戏散之后,墟内东、西、南、北四社头,“更寮脚数”四十多人,团团围住红楼,长官无奈,只得请头面人物陈启初出面议和,结果被罚大戏三本。
松柏箖埔有一小山,状似螃蟹,蟹地也。有螃蟹状古墓,面东背西,规模庞大,气势恢弘。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因蟹忌壳灰,故墓身改灰沙夯筑为石头垒砌,再辅以碗、匙、碟、盘、瓷等器作装饰。古墓距旧街道仅50米,墓前竖二丈多高石蜡烛一对,山脚处建四柱三山门牌楼。登山环望,青山翠绿,螺水悠悠,东南帝爷宫耸峙,西北温厝祠巍峨。60年前丙戌年,海陆惠潮梅广等地温氏后裔筹资重修温厝祠。岂料,修建时与古墓后人起了争执,官司连年,后来温姓胜诉,然赢了官司输了钱。解放后,古墓拆毁,曾从地下起获瓷餐(碗、匙、碟、盘、欧等)约件。
年,大安地下党在松柏箖埔秘密召开会议。东边鳄鱼山放哨的周木来发现敌人从陆城东来,忙赶回报告,撤退疏散时,在周厝巷被敌人射中腹部,肠露肚外,敌人赶到,周求补枪射死。地下党负责人王国祥撤至田心仔,隐蔽在沟中,也不幸被流弹射中头部,光荣牺牲。
犀牛山为大安西南方位一小山,与大安墟隔河相望《县志》:“犀头山,邑北近西30里,状若犀牛,水口下一小水潭,土入以水深浅验其地之贫富,号为“圣潭”。犀牛山为现代军事观察点,东临深潭,峭壁悬崖,山势险峻,高数丈,形似犀牛,游河而上,俗有“吃兰茶,放两军”之说。“牛头”清泉,一年四季,长流不枯,曰“牛鼻水”。站在河对岸眺视犀牛山,水天一色,只见天上云飞动明月,河中水影走犀牛。
山巅东面有一外江地,为“吴其(蚂蝗)地”。“吴其”吸食牛血,但惧怕壳灰,故用土葬,也无装修。传说因东家怠慢地师。几年后,地师徒弟至东家,断言坟内骨骸不在,信誓旦旦,挖坟打赌,果中其言。蚂蝗亲水,将要下河了!何法可安?答曰;重筑新坟。依其言,掺进大量石灰粉,谓之防滑。然蚂蝗被石灰淹死。地不灵也!原来,先前造墓,东家怠慢地师,几年后,地师命其徒弟依计而行。
螺河,陆丰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沿河两岸人民创造了灿烂的螺河文化,留下众多传奇。早在唐武德五年,大安因拥螺河中转站的地理优势而成安陆县治,享有“金大安银甲子”之誉,纵观八景之分布,除“鹰地古榕”以,其余全都跟螺河有关。
。。。。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jt/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