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壮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漳州古城文化产业园作为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部份,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漳州人宝贵的物资、文化和精神财富。
漳州古城芳华横历史街区闽南古厝群。
漳州城历史悠久,人文壮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热土上生息繁衍。唐垂拱2年(年)建置漳州,自此向为州、郡、路、府之治所。现存老城区约0.86平方公里,仍较完全地保存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采,“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筑城形制和“9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年漳州市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1光荣称号是漳州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漳州市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历史街区也是塑造城市个性最有效的物质基础。
漳州城的历史街区
在年4月29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行的《漳州市名城保护计划及3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中,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布局结构为“1区三线两片和散点”,其中围绕历史街区而展开的是“1区”和“三线”:
1区:唐宋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起塔口庵、中经香港路、南至中山桥的“”轴线(古城南北向轴线)上,北以中山公园为界,南至博爱道,东以延安南路为界,西至钟法路外古城濠。区内包括香港路、台湾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始兴北路(府埕)、始兴南路、青年路、振成巷、修文西路和龙眼营路等历史街区。保护区面积26.03公顷,占唐宋古城总面积的50.34%。
三线:位于由东门经新华东路、新行街至浦头港的古城东西向轴线及其延伸线上。新华东路(岳口段)历史街区,面积2.27公顷;新行街历史街区,面积3.74公顷;浦头街历史街区,面积1.97公顷。
漳州历史文化街区台湾路天益寿百年药店。
千年沧桑代代沿革
由于“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西顾,山川形胜极佳”,唐贞元二年(年),漳州州治从漳浦李澳川徙至龙溪县登高山(今芝山)下桂林村(今芗城区)。历史上漳州城是闽西南汀漳龙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粤广来往京畿必经漳州,因此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府衙、庙宇、祠堂、楼阁、府学和书院等建筑井然有序。
台湾路与香港路是之前店后坊上住宅的“竹竿厝”建筑为主的传统商业街,但二者建筑风格悬殊,香港路为典型的闽南风格的“骑楼式”,而台湾路则是典型“中西合璧”的非骑楼式,其代表建筑“万圆银号”“新生布行”等著名老字号商铺的建筑具有明显的南洋风格。
据史料记载,漳州城的范围在明嘉靖10三年(年)已达“三隅廿一街一巷”,至清乾隆2年(年)增加为城内廿七条街道、城外一条五里长的东门街(今新华东路),这其中九龙江西溪和北溪带来的舟楫之利居功至伟。至明朝,沿九龙江西溪边自西往东构成了洋老洲、新桥、浦头、草寮尾等码头,水路航运发达便利。
明隆庆元年(年),明代政府正式取消“海禁”,在月港(今龙海海澄)开设“洋市”,月港突起为15世纪后期至17世纪中期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中心,盛况空前。在月港的辐射带动之下,漳州城经济繁华,成为“百工鳞集”“心裁炉锤”交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浦头港古码头以九龙江西溪河道航运关键的身份,成为海澄、石码、厦门等四方商舶渔船停泊地和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货物中转站。
明朝嘉靖年间的东门街(今新华东路)南傍“后港”、北怀“东湖”,可谓交通、风景俱佳,在月港的带动下,东门街和浦头街一样成为商品集散地,纺织业、药材业、金箔业相继兴起,构成民居聚集、店坊罗列的街区。
清康熙三十四年(年),漳州“5虎将”之一的蓝理时任福建陆路提督,发迹后为报答供奉于浦头大庙的关帝及乡亲故土,召募工匠、筹集款项以改建浦头街。他从城外东直街的巷口段(今新华东路中段)辟新道称新路巷,而后建新街称新行街直通浦头港码头。新行街从此犹如老树新枝,郁郁葱葱,街区内构成了锡箔、棉纱、烟草、绳缆和木屐、木桶等行业。
清康熙五十六年(年),西溪发洪水,河道改成从诗浦之前直流田里港经碧湖汇入西溪下游,诗浦至浦头的河段丧失了通航能力,但浦头港改由碧湖为进出口,仍然热烈繁华。上世纪30年代末,碧湖港道被当地豪霸策划乡民填沙设障造港闸,迫使进港的商船木排在碧湖停靠起卸,再由驳船转运于浦头港。不久,为节省本钱,来往于漳州与厦门、月港等地的商船木排便直航到新桥与洋老洲一带停靠装卸。从此澄观道的鱼市、米市和木材行逐步取代了浦头港的货运和集市。澄观道以北的南门头、南市街(今香港路)本是古城四大市场之一,土产杂货、民俗丧喜用品、风味小吃等行业十分昌盛,如此一来唐宋古城的南区更是锦上添花。
清康熙八年(年)时漳州城有四门,南曰“时阜”,北曰“太初”,东曰“文昌”,西曰“太平”(南门在香港路与南市场街相交处,北门在今永亨世家范围内,东门即今新华西路新建的文昌门,西门在原漳州卫校门前)。古民谚云“东门金、南门银、西门马屎、北门胡蝇”,生动地说明了古城4厢的产业布局:东门最为繁华,南门次之,西门的政府机构和驻军较多,而北门的糖业较为发达。这也充分证明漳州城历史街区的两个特点:历史街区在明清时期已构成并到达较高的发展水平;历史街区的发展和昌盛与九龙江西溪的航运休戚相关。
民国七年(年)五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兴师援闽,主政漳州并建立“闽南护法区”。年4月起用时一年半,由周醒南主持进行了拆城墙、拓街道、辟公园、筑堤岸、建码头、修新桥、开公路等市政建设,使漳州城迈入了现代城市的门坎。当时共有35条街道进行了拓宽取直、铺设路面,其中位于历史街区内的有延安南路、台湾路、始兴南路、始兴北路、香港路、修文路、青年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新华东路等。在改造道路的同时,沿街两侧建筑同步改造成2至三层的楼房,整齐中富有变化,并且延安南路、香港路、青年路、新华东路等还建成了“五脚距”(骑楼)式“竹篙厝”,赋漳州城市面貌以强烈的地域特点。虽然陈炯明于年离开漳州,但至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漳州的城市建设仍在其奠定的基础上和计划影响下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
自年始的“旧城改造”中,街道是在本来狭窄曲折的老街基础上进行扩宽的,并且采取拆城墙的石条铺砌路面,因此改造前后城市街道的布局并没有大的变动,本来街上的许多石牌坊也没有被拆毁或搬迁。优美端庄的石牌坊和美观耐用的青石板路面成为漳州历史街区的重要景观,在所有名城的历史街区中是独一无二的。
漳州文庙位于市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年)。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孙世代相传住于庙内直至明正德年间。
漳州城历史街区的价值
通过对历史街区沿革和特点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历史街区是漳州城所具有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历史街区内居住与商业功能的完善结合,民居与周边各类建筑的和谐共存,和街道、巷道、院落所构成的结构组合体系等,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是名城的精华所在和闽南传统街区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
历史街区内的文保单位和街巷和民居别墅、园林宅第、商号作坊等历史遗存,尤其是包含其中的原生态的生活、经商方式,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是研究闽南建筑史、闽台文化交流史、漳州城市发展史、漳州商业发展史、闽南护法运动的重要实物资料。
国家级保护文物——香港路明朝石牌坊。
历史街区内的闽南传统民居以“大厝”“五脚距(骑楼)”“竹篙厝”“南洋风”“油标砖”“燕尾脊”等为典型代表,并且涵盖了衙门官署、寺观教堂、宗祠家庙、牌坊亭幢、书院戏台、码头坝渠、桥梁水井、商号作坊、园林宅第等几近所有历史建筑的类型,具有独特的建筑学价值。通过对漳州传统建筑中的河洛渊源和与外来文化的互动关系、和与台湾传统建筑之间传承关系的研究,可以在建筑学上充分体现漳州的侨乡、台胞祖籍地的性质。
漳州仅存的百年古石板路。
优美端庄的石牌坊是漳州历史街区的组成部分并且成为其重要的景观元素,这个特点即便在同属闽南地区、同属“红砖文化区”的泉州也不具有,具有独特的比较学价值。漳泉两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存在着奥妙的差别:漳州重文,泉州重商。
历史街区内繁华的商业氛围、浓厚的文化底蕴、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是漳州古城“精神”与“物资”的两重体现。
北京到哪里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xs/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