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

人在漳州漳州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印


人在漳州漳州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印

国家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漳浦县旧镇镇石牛尾村、平和县芦溪镇芦丰村跻身其中。在这里我们带你走进这三个村落,体验“中国传统村落”的别样美丽。

仿佛“迷宫”的洪坑村

秋日午后,天空飘落绵绵细雨,徒步走进漳州西郊天宝大山脚下的“世外桃源”——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暂别城市的喧嚣,一同探访古村落特有的人文景观。

雨幕中的洪坑,依山傍水,静谧平和,所有建筑一色红瓦青砖,错落有致。位于村口的月牙型池塘,恰好将这座传统古村落与现代民居隔开,让这方净土能够阔别世外纷扰。

该村古称“鸿湖村”,占地面积约公顷,迄今仍保持完全的明清建筑风采。“祖辈带领子孙前后在村北面建造七房大厝,时间历经雍正、乾隆两朝代,工匠花费了三代人的血汗才建成如今大家所见的古建筑群。”村里的戴阿伯介绍,主体建筑是一字排开的7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均为“青砖石壁脚”式风格建筑。

“古厝里,最具特点的就是这座康熙6十年建造的石楼鸿湖楼。”戴阿伯介绍,它与客家土楼形制类似,只是材料为青石青砖。

穿行在洪坑各厝,仿佛置身“迷宫”。村内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都有小路相通。“只要把七座大屋的大门锁上,外人便没法进入。”

洪坑,这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其独特的建筑景观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光彩、古朴民风遗韵,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

“上”过明信片的芦丰村

石牛尾村又名秀才村。以村边有状如卧牛的巨石和明清两代出过81位秀才而得名,这里的明清两代的建筑群颇多。

主体为两座三进连接的“四方后尾楼”,现在保存完好的是三排平房抱着两丛座各三进的院落建筑。两丛座的前两进均以“官厅”样式建成,每进都是一厅两房,进与进之间各有左右厢房两间。而落后主要是楼房,相传这些楼房就是达贵夫人和闺秀小姐住的,因此又称为“梳妆楼”。厝内廊回路转,四通八达。

据当地的村民介绍,这里的房屋均为土木结构工程,都是实墙打造。耗时均为5年以上,非常结实,虽已过千年,却还是牢实如昔,铁钉都穿不过。在每进的官厅上除有雕梁画栋外,厅屏上还有精致的金漆画栋木刻浮雕。如今红漆照旧,字画翰墨犹存。屋檐皆有“燕子尾”,脊梁上的《水浒》、《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造型活灵活现,使人称奇。

走出官厅,在每丛座下端墙壁还设置暗枢板石,板石雕刻精致逼真,前面分有内外埕,内埕右侧各有一口井。外埕右侧设有一套脚踏石舂。

如今,秀才村的3座主体建筑还住着40多户人家。今年,秀才村还被列为绿色村落整治村,镇里下派文化骨干进村入户,发掘整理“秀才村”相干历史文化资料,使“秀才村”的特点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秀才”迭出的石牛尾村

沿着一路雕花石板甬道前行,豁然开朗的,便是丰作厥宁楼宽阔的天井。这个外径77米,曾具有间房间的土楼,年来这里考察的同济大学考察队,认定为“迄今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土楼”。根据历史资料显示,丰作厥宁楼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用时40年完工。壮盛时期曾有叶氏家族近多人住在这里。

走在楼间,抬眼是挺拔的楼壁,让人感叹工程之浩大奇妙。据了解,早在多年前,便有外国人前来土楼拍摄了一系列照片作为邮票,并制作成明信片,但一直没有标明拍摄地址。年,一名资深媒体的一番寻觅,终究确认,原来就是芦丰村的这座丰作厥宁楼。

“我从小就住这里,都68年了,儿女们都搬出去了,他们叫我一起出去,可是我舍不得这里呀。”老人叶阿长说。楼里的老人基本是自小就居住在这里,对他们来讲,丰作厥宁楼就像是流淌在身体中的血液,是割舍不去的存在。

与土楼遥遥相望的,是村口桥头的一棵古榕。古榕的枝叶华盖遮在整座桥的上空,清澈的双溪从桥下缓缓流过,桥下浣衣的女人,树下纳凉的老人,全部村落古意盎然。榕树下,一排石墩默默地蹲守着。“这座楼之前是香炉地,前面有座火焰山,为了避免被火烧,就在大楼门口做了13个石墩,13个石墩下面还设计了缸装水、放符,我们叫做7星落地。”村民叶月德介绍。

(本文来源:漳州市人民政府)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xs/4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