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

百年老校诏安县城内小学案例知识分享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www.bdfyy999.com/

百年老校:诏安县城内小学

.06.08艺海弄潮

题字:钟良成

承载着诏安“考棚”精神的百年老校——城内小学,坐落在旧城区中心。笔者走进南诏镇城内街考棚巷2号,探寻她百年文脉传承的历程。

一、校史沿革

城内小学前身为诏安县创办的第一所小学,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年)的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校址:丹诏书院)。民国元年(年)改名为官立丹诏小学校,县立丹诏小学校,沈聪慧连任校长17年,学生近百名。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年命名为诏安县丹诏中心小学。年改名为诏安县丹诏实验小学。年由龙溪专署行文定名为诏安县实验小学,次年,校址迁考棚(清朝时考棚,原诏安中学,年6月前的城内小学校址)。年3月由于小学下放街(村)管理,取消实验小学,该校分办为一街小学和三街小学,年改为诏安县城关第三小学。年9月定名为诏安县城内中心小学,年县进行小学体制改革,将学区、中心小学撤并,改为(乡)镇中心小学。南诏学区改名为南诏镇中心小学,城内中心小学也就去掉“中心”,改为城内小学,年5月搬迁到新建的校址南诏镇中心小学。

二、办学规模

历任校长,教师数,班级数,学生数一览:

时间校长教师数班级数学生数

-沈金谷

-沈泽泰

-许茂卿

-许建家

-沈清亮

-沈喜德

-许启孝

-沈金珠

-许兆文

-沈晓玲

-杨钦海

-许夏璠

-高茂清

-沈文胜

-.5陈贵添

三、校园环境

据有关资料记载:考棚乃是清朝县科举制度时院试(县级考试))的所在地,(旧称考秀才)具备考秀才资格者叫童生。清朝的科举制度,在步骤上须先参加县试,全县具备条件的童生集聚在这“考棚”统一参加应试,考室设置在操场东西两侧两列前面“木质窗花隔墙”的教室,每列四间教室作为考室。(操场中间原来还有一条长廊直通北面的教学楼,后来拆除。)

解放后,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校园环境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90年代前的城内中心小学校园,步入围墙的学校大门,右边种有一棵老槐树,槐树下一间教室,左边是厕所。

踏上三级石台阶就是门楼,门楼结构尤为完整,面阔三间,正中大门,两边小门。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三道门都已经敞开,不设柴门,有如山门,这大概也是百姓所叫的“三先门”的原因吧。门楼两边各有一耳房,作为教师的临时宿舍。门楼屋顶为三山式建筑,正中大门前两旁一对抱石鼓仍在,石柱为六角形,屋顶木料、瓦砾、造型、屋脊横梁、雕刻装饰、艺术精湛,巧夺天工。

这也是唯一一座保存着较为完整的“考棚”时代原貌的历史建筑。

两侧耳房门口墙壁的木框里,张贴着《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东侧房屋向着操场的墙壁上,木框里挂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这也是教育要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墙壁文化”。

操场设有篮球场和沙坑,东西两侧为“三合土”瓦砾建筑的平房,前面为木质窗花隔墙延伸着走廊,一列设有四间教室,东侧教室走廊北边开着一扇圆形的小门,两侧教室走廊各有一口井,东西对称。

望着操场教室门前那几棵凤凰木,更叫人赏心悦目。凤凰木取名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别称金凤花,红花楹树。每年的六、七月便是凤凰木开花的季节,凤凰木开花可以说是十分美丽的。

每到下课钟声一响,同学们就来到这凤凰木下,在这满天红霞中追逐嬉戏,有的唱着儿歌,有的跳绳,有的玩老鹰捉小鸡……,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快乐。

凤凰木花开的时候,校园里一片红艳艳,当不时落下黄色的叶子,铺满红砖,好像给大地妈妈镶了一件花衣裳,咋一看,又似乎是“天女散花,飘落九州”的迹象。

抬头一看,树上就像是停驻了一只只金红色的凤凰或者是蝴蝶,美丽无比。这也预示着一年一届的毕业生正将从这里走出校园,走进中学,走向社会。无数的学子也从这里起步,成为社会党政、商界、企业、教育以及各行业的栋梁之才。

凤凰木花开了一茬又一茬,学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这也诠释着育人与种树的深刻含意,更映衬出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迎来了收获成果的愉悦心情。

操场的北边教学楼前就是旗台,每(周)天学校都在这里举行升国旗仪式(早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旗台背后这座两层石料墙体的教学楼,二楼走廊屋檐下挂着一个古老的铜钟。钟声乃是学校最高的信号,当悠扬的钟声有序地敲响,所有班级开始上课了,老师们倾注心血浇灌着智慧的“种子”,教室里,学生们沐浴着知识的阳光。而这铜钟敲响了百年,跨越了世纪,憧憬着未来,莘莘学子听惯这钟声而孜孜不倦,勤学苦练,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

往日的学生们更多地感慨着,儿时敲响我们智慧启迪的是钟声,长大以后叫醒和催促我们的却不再是钟声,而是生活和责任。于是,那份记忆中的钟声,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解放后,在教室紧缺的情况下,北边两层石料墙教学楼后面的“亲亲堂”、“五美堂”也曾设为音乐教室,80年代的“郑厝祠”、“李厝祠”也作为教室使用。年,为迎接福建省对县进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验收,政府对校园重新做了规划并拨款扩建。拆除前面那幢“三先门”的房屋,年7月奠基,扩建成一幢四层的教学楼,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使占地面积为.7平方米的校园,总的建筑面积扩大为平方米,从而增加教学用房、行政用房和综合馆室的设置,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校园的办学环境。

校名:城内中心小学光彩熠熠。

四、传承发展

“考棚”的文化底蕴滋生了这块育人沃土,教师的敬业精神孕育了这里人才辈出。

校园大厅挂满着各类荣誉的奖牌,这里既有了“考棚”的文化积淀的传承,更凝集着几代人辛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据《诏安县志》记载:清末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实施“忠君、尊孔”为宗旨。民国时期以“实现三民主义,促进世界大同”的宗旨,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礼义廉耻”为校训,教学开始注重启发式和讲练结合,要求学生抄录笔记,释读词语,背诵课文,写字作文。

建国初期,学校贯彻“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方针,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60年代后,学校确立了“教学是学校中压倒一切的工作中心”的指导思想,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工作重新提出了“三个中心”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给教育工作注入生机。

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的春风吹绿了这所百年老校,焕发了青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五育并举、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做到“两个着力”,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强化“三风”建设,形成了“培养特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

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县同类学校的前茅,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年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年福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殊荣;年被确定为《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特色学校联谊会会员单位;漳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

先后获得漳州市“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学校”等称号,年至今蝉联诏安县“教学质量信得过学校”。

面向一切学生,以质量立校,探索、实践、创新走出了新的成功之路:

兴趣+特长:以县确定为“科技活动基地校”的契机,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辟了“书画、音乐、舞蹈、腰鼓、写作、棋类、计算机、科技”等兴趣班,巩固创新传统项目“腰鼓队”,活跃丰富了校内外文娱生活,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成果+展示:曾组织“百名腰鼓”队参加年庆祝“诏安建县周年”的大型文娱踩街活动;年举办首届“学生书画展”,先后组织百人书法现场表演和(多场次)校内外学生书画作品展,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县的书画比赛,成绩突出。年荣获《中国教育报》世纪之星艺教展组委会颁发的第二届“世纪之星”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画摄影艺术教育成果展“优秀组织奖”,进一步彰显了诏安“书画艺术之乡”的享誉和学生的艺术才能。

课堂+校外:年在全县率先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拓宽校外教育渠道,开启“家长进校园”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教育机制,让“知识+方法”得到互补,课堂活动得到延伸,教育步骤形成合力,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总结+推广: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创设新平台。“家校合作教育”的举措得以推广,年县教育关工委在校园里召开家校教育研讨会,与此同时也获得县“关工委工作先进单位”,年福建省“优秀家长学校”等称号。

《强管理·求质量·抓落实》的家校教育论文在年第4期《中国火炬》(CN)刊物发表,“家校合作”教育的种子在这块育人的苗圃里结出硕果,绽放了“家校教育”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教育春天。

如今,“考棚”精神得以传承,城内小学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在教育领域里肩负起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为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标杆,使“考棚”的文化积淀呈现出满园的蓬勃生机,硕果累累。

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殿堂,思想的宝库,精神的圣地。百年辛勤汗水结出硕果,跨世纪芬芳桃李满天下。

城内小学的百年历史和办学享誉也留在人们记忆中的长河……

篆刻:沈顺鹏

作者简介:杨钦海,副高级职称,上讲台,爬格子。乐观随和,喜欢写点随笔、散文、记录心情,感受快乐。

曾借全国、省级(CN)刊物的小角交流点滴体会。

生活格言:心态左右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wh/143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