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漳州漳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漳州城历史悠久,人文壮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热土上生息繁衍。漳州夏属扬州地,周属七闽地,战国属越;西汉元鼎五年(前年),汉灭南越国后,中原汉人开始大批南下,与漳州当地土著融会。唐垂拱2年(年)建置漳州,自此向为州、郡、路、府之治所。现存老城区约0.86平方公里,仍较完全地保存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采,“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筑城形制和“9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年漳州市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漳州城的历史街区
在年4月29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行的《漳州市名城保护计划及3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中,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布局结构为“1区三线两片和散点”,其中围绕历史街区而展开的是“1区”和“三线”:
1区:唐宋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起塔口庵、中经香港路、南至中山桥的“”轴线(古城南北向轴线)上,北以中山公园为界,南至博爱道,东以延安南路为界,西至钟法路外古城濠。区内包括香港路、台湾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始兴北路(府埕)、始兴南路、青年路、振成巷、修文西路和龙眼营路等历史街区。保护区面积26.03公顷,占唐宋古城总面积的50.34%。
三线:位于由东门经新华东路、新行街至浦头港的古城东西向轴线及其延伸线上。新华东路(岳口段)历史街区,面积2.27公顷;新行街历史街区,面积3.74公顷;浦头街历史街区,面积1.97公顷。
漳州城历史街区的沿革及特点
为了方便地获得饮用及灌溉的淡水资源,城市村落等人类聚居地必须选址于江河湖泉的附近。由于生产力水平和陆地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城市发展及其商业繁华更是取决于水路交通。
由于“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西顾,山川形胜极佳”,唐贞元二年(年)漳州州治从漳浦李澳川徙至龙溪县登高山(今芝山)下桂林村(今芗城区)。历史上漳州城是闽西南汀漳龙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粤广来往京畿必经漳州,因此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府衙、庙宇、祠堂、楼阁、府学和书院等建筑井然有序。据史料记载,漳州城的范围在明嘉靖10三年(年)已达“三隅廿一街一巷”,至清乾隆2年(年)增加为城内廿七条街道、城外一条五里长的东门街(今新华东路),这其中九龙江西溪和北溪带来的舟楫之利居功至伟。至明朝,沿九龙江西溪边自西往东构成了洋老洲、新桥、浦头、草寮尾等码头,水路航运发达便利。
东坂后礼拜堂
接官亭礼拜堂
南门头
青年路番仔楼
明隆庆元年(年),明政府正式取消“海禁”,在月港(今龙海海澄)开设“洋市”,月港突起为15世纪后期至17世纪中期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中心,盛况空前。在月港的辐射带动之下,漳州城经济繁华,成为“百工鳞集”“心裁炉锤”交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浦头港古码头以九龙江西溪河道航运关键的身份,成为海澄、石码、厦门等四方商舶渔船停泊地和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省和台湾、东南亚的货物中转站。浦头也由沟渠密布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人烟辐凑、贾肆货栈星列的街区。浦头街东段的鱼行最多时竟达20多家,咸干鱼货、生猛虾蟹的批发零售昼夜不息,因之得名“盐鱼市”。
明朝嘉靖年间的东门街(今新华东路)南傍“后港”、北怀“东湖”,可谓交通、风景俱佳,在月港的带动下,东门街和浦头街一样成为商品集散地,纺织业、药材业、金箔业相继兴起,构成民居聚集、店坊罗列的街区。
清康熙三十四年(年),漳州“5虎将”之一的蓝理时任福建陆路提督,发迹后为报答供奉于浦头大庙的关帝及乡亲故土,召募工匠、筹集款项以改建浦头街。他从城外东直街的巷口段(今新华东路中段)辟新道称新路巷,而后建新街称新行街直通浦头港码头。新行街从此犹如老树新枝,郁郁葱葱,街区内构成了锡箔、棉纱、烟草、绳缆和木屐、木桶等行业。
清康熙五十六年(年),西溪发洪水,河道改成从诗浦之前直流田里港经碧湖汇入西溪下游,诗浦至浦头的河段丧失了通航能力,但浦头港改由碧湖为进出口,仍然热烈繁华。上世纪30年代末,碧湖港道被当地豪霸策划乡民填沙设障造港闸,迫使进港的商船木排在碧湖停靠起卸,再由驳船转运于浦头港。不久,为节省本钱,来往于漳州与厦门、月港等地的商船木排便直航到新桥与洋老洲一带停靠装卸。从此澄观道的鱼市、米市和木材行逐步取代了浦头港的货运和集市。澄观道以北的南门头、南市街(今香港路)本是古城四大市场之一,土产杂货、民俗丧喜用品、风味小吃等行业十分昌盛,如此一来唐宋古城的南区更是锦上添花。
清康熙八年(年)时漳州城有四门,南曰“时阜”,北曰“太初”,东曰“文昌”,西曰“太平”(南门在香港路与南市场街相交处,北门在今永亨世家范围内,东门即今新华西路新建的文昌门,西门在原漳州卫校门前)。古民谚云“东门金、南门银、西门马屎、北门胡蝇(苍蝇)”,生动地说明了古城4厢的产业布局:东门最为繁华,南门次之,西门的政府机构和驻军较多,而北门的糖业较为发达。这也充分证明漳州城历史街区的两个特点:历史街区在明清时期已构成并到达较高的发展水平;历史街区的发展和昌盛与九龙江西溪的航运休戚相关。
民国七年(年)五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兴师援闽,主政漳州并建立“闽南护法区”。年4月起用时一年半,由周醒南主持进行了拆城墙、拓街道、辟公园、筑堤岸、建码头、修新桥、开公路等等市政建设,使漳州城迈入了现代城市的门坎。当时共有35条街道进行了拓宽取直、铺设路面,其中位于历史街区内的有延安南路、台湾路、始兴南路、始兴北路、香港路、修文路、青年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新华东路等等。在改造道路的同时,沿街两侧建筑同步改造成2至三层的楼房,整齐中富有变化,并且延安南路、香港路、青年路、新华东路等还建成了“五脚距”(骑楼)式“竹篙厝”,赋漳州城市面貌以强烈的地域特点。虽然陈炯明于年8月12日因率师入粤讨伐桂系而离开漳州,但至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漳州的城市建设仍在其奠定的基础上和计划影响之下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也体现了漳州城历史街区的另一个特点:“五脚距”(骑楼)式“竹篙厝”是漳州历史街区整体历史风貌的主要表现和城市特点,而且构成于20世纪2三十年代。
自年始的“旧城改造”中,街道是在本来狭窄曲折的老街基础上进行扩宽的,并且采取拆城墙的石条铺砌路面,因此改造前后城市街道的布局并没有大的变动,本来街上的许多石牌坊也没有被拆毁或搬迁。优美端庄的石牌坊和美观耐用的青石板路面成为漳州历史街区的重要景观元素,这个特点在所有名城的历史街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街区内的文物古迹、老字号、民俗等非物资文化遗产
漳州香港路
香港路(由南至北原为南市街、双门街)位于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城的中轴线上。路两侧为民初砖木结构骑楼建筑,红瓦双坡顶,木板墙面与胭脂砖相结合,前店后坊上住宅。两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朝石牌坊,跨街矗立;牌坊间打石巷二楼有1伽蓝庙,是全国最小的空中庙宇;紧挨着的是市级文保单位,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王升祠,当年文物专家单士元在考察王升祠的时候说,这院子里处处是文物;清末民初,香港路因路南端的九龙江西溪码头构成,而成为市区南部的主要商业街,是漳州四大古市场之一,主要出售土特产杂货,还有专营婚丧喜庆物品,至今仍为商业街;颜氏木版年画作坊、杨骚故居、徐竹初木偶雕刻作坊等等都在这条街上陈述着历史。
漳州台湾路
台湾路(由西至东原为卫口街、府前街、崇仁庙街、雨伞街)位于唐宋古城核心区。路两侧有民初传统的红瓦双坡顶、挑檐砖木结构建筑,有古典窗拱、柱式的西洋建筑,均为非骑楼情势。建筑上字号牌匾照旧。老街史上商铺鳞次栉比,是商业闹市主体,经营平常生活用品为主,在20世纪2三十年代,出现出天益寿老药店、万圆银号、捷祥布店、金可行鞋庄、瑞苑茶庄等名老字号,享誉漳城内外。
台湾路
漳州延安南路
延安南路北段(原马坪街)是旧时漳州主干道,布满各式各样的商店,路两侧大多数是民初砖木二层非骑楼式建筑;中段(断蛙池)、南段路两侧大多数是民初砖木二层骑楼式建筑。清末,赵惟武创办漳州第一家照相馆——美玉照相馆;清宣统2年(年),新加坡华侨严万年创办漳州第一家皮鞋店;民国10三年(年),漳州第一家银庄公会;民国十四年(年)4月,厦门侨商黄奕住创办漳州第一家公司;民国八年(年),漳州第一家长途汽车股份公司;年11月,漳州第一家国有书店;年,漳州第一条水泥路面在延安南路诞生。
刘云涛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jt/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