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

梅州如何发展才更好


梅州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有了一个好班子,描绘了一个好思路,激发了好资源,迎来了一个好时代。

这一轮“冲锋”:将为梅州赢得“世界客都”更多的美誉;将更好地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定位;将更好地发展苏区经济。

也许,梅州千年的厚积,就是为了今天的薄发!因为今天是一个“逆袭”的时代!经过“反转”、“整合”、“创新”、“再造”、“提升”,曾经的落后,就是今天的机遇,明天的崛起。

我们已经到了“万物为媒”、“时空秒转”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加速洗牌”的供给侧改革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智慧城市建设时代;我们已经到了建设文化高地的时代;我们已经到了新兴经济体不断迸发的时代……

在这些前提下,梅州以前的“劣势”将通过时间和空间、资源和资本、维度和高度的科学转换、变体、融合,打造一个全新的苏区经济发展体,真正让“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展”成为可能,让梅州这个“工业的小学生”从前工业时代一跃成为智慧经济时代,全力发展这种集科技、信息、知识、环境、文化、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战略性经济、创新性经济。

以前制约梅州的是山高水长路远,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建设用地紧缺,发展容量有限,推进交通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空间小、难度大、成本重。而且,梅州人口多、包袱重,贫困落后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梅州是全省山区人口最多的市,户籍人口有万人,农村人口占七成半,贫困面较大,发展的任务重。

以前有人描述梅州说“山中山、穷中穷”;“三不靠”:不靠大江、不靠大海、不靠中心城市。但应该看到,时间与空间的变换,让梅州的生态、文化、平安、长寿、幸福,特别是革命老区、红色苏区等优势凸显出来。

“山中山、穷中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许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正向梅州走来。以前的“三不靠”,现在是“左右逢源”:昔日“铁脚板”,今朝“铁公机”。

近五年来,是梅州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公路通车里程1.77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梅汕高铁动工建设,双龙、瑞梅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航空线路增至10条,通航城市达15个……至年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建成后,梅州将连接漳州、潮州2市。届时,梅州将从“三不靠”的地理位置变为“三省枢纽”,与珠三角、汕潮揭、海西区联系更加紧密。

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是叶帅故里、世界客都,又是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历史文化厚重、生态资源丰富。

市委谭君铁书记指出,当前,梅州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加上生态良好、人文厚重等优势,梅州参与高端智造、吸引轻资产创业前景广阔,我们要探索走出符合五大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合梅州资源禀赋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近日,梅州举办“粤东西北院士专家行”活动,30位院士专家分成五个小组,对我市城市规划、医疗卫生、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新兴产业等领域专题调研,为梅州加快振兴发展建言献策。

那么,院士专家认为梅州怎样发展才更好?

城市规划调研组考察了梅城江北足球文化公园、凌风路和梅县区人民广场、文体中心等场所。认为梅州具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和良好的生态等优势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创新理念和方法,编制出更多前瞻性、科学性、地方特色突出的规划,让城市管理因精致规划而精彩;要合理布置产业布局,发展养生养老产业,同时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

新兴产业调研组调研了嘉元科技、超华科技等企业。认为梅州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大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好项目;要依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努力招才引智,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

生态文明调研组考察了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江南第二污水处理厂、芹洋半岛跨江输污工程、芹洋湿地公园和梅县区桥溪古韵等地。认为,梅州应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厚重客家文化,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提升自身竞争力。要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关系,以不污染破坏环境为前提,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现代农业调研组考察了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稻丰实业、华银茶业和广东李金柚等企业。认为,农业电商化是梅州现代农业的一大亮点,农业搭上电商班车,买卖双方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省去线下交易的麻烦。他们建议,梅州农业发展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一条龙服务,充分运用电商,打响自家品牌。

医疗卫生医院、嘉应学院医学院。对梅县区高起医院给予充分肯定,医院继续加强与中山三院的学术交流,加大医务人员培训,不断完善科室功能,加快建章立制,努力创“三甲”。

院士专家良方:

一、擦亮生态品牌培育生态产业

大埔籍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杨文采对我市城市规划提出了建议:

梅州作为世界客都和闽粤赣边重要的区域性行政中心,在城市规划上应当着力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和整体综合实力,在公共设施布局、交通路网、城市功能区设置等方面着力体现梅州特色,发挥梅州的生态优势,发展拥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为梅州发展注入新动力,提升城市发展的后劲。

杨文采认可我市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方案,认为富有前瞻性和长远性。他建议梅州在扎实推进现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城市规划完善交通、物流、信息化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要素的提升和建设,吸引高科技、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等新型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等落户梅州,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为梅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区扩容提质注入产业动力。杨文采还建议梅州应当通过城市规划,进一步发挥梅州的生态优势,擦亮“生态品牌”,培育养生养老、富硒食品、生态观光等“健康产业”,吸引生态消费,使生态经济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注重精深加工发展现代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和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认为梅州品牌众多,包装精美,但均存在加工设备原始、精深加工不足的瓶颈。

两位院士分别从农业装备、食品加工等方面为梅州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农企业应结合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的思维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

汪懋华院士表示,要将分散的农产品品牌集中起来。梅州的米产业、油茶产业等品牌太多、太杂,可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的方式,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同时通过引进自动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等先进生产理念和技术,推进梅州智慧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孙大文院士认为,梅州成立的12个农业行业协会,有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可保证农产品质量,但在农产品的运输和精深加工方面,农业业态都处于较为简单原始的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精深加工,比如柚皮可以加工精油、白色的瓤可以做果醋。在人才培育方面,要引进海外梅州籍高端人才,出台相关差异性政策,精准引进人才,为梅州的发展献策出力,带动本地人才发展。

三、修建中型水库使用清洁能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对梅州水利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梅州水资源丰富,年径流量达亿立方米,但利用率偏低,只有15%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库容条件能力偏低。除了正在修建的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梅州库容上亿的水库只有三座,他认为要适当修建一些中型水库。

水安全方面,梅州市的水质普遍达到二类水标准,总体来说水质是优良的。而影响水质的主要是养殖和农民分散居住导致的排污问题。梅州应该向发达地区学习,发展多元的处理模式。城区污水集中处理,农村居民分散居住区可以考虑采取渗滤系统、生态沟渠、小型生物处理系统等。目前重点要治理四类水,争取全市的水质全部达到二类水水平。

再一个是水电方面。目前梅州市的水电达到万千瓦装机,达到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小水电加上目前正在规划科研阶段的抽水蓄能电站,是水电发展的重点方向。降低煤炭能源消耗、逐渐使用清洁能源是发展大势,梅州没有条件利用风能,但可通过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

张楚汉认为,梅州经济后发、生态占优,既要把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去,生态保护也要更进一步。要在发展工业时要慎重选择产业,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谋发展。

四、医院研究建成特色专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皮肤病与真菌病学专家廖万清表示,梅州医疗卫生和科研硬件条件不错,但医院不光要搞医疗,还要搞研究,要发展特色专科。

廖万清说:“现在我国、世界对真菌感染的研究已经很热门了,但是国内研究这方面的人还是比较少。希望梅州能把皮肤科重视起来,建成有影响力的专科,形成特色。”

廖万清认为,当前梅州医疗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人才不足、特色人才不够。“一个带头人是狮子,一群都是小狮子;带头人是羊,一群都是羊。”他建议市委市政府要灵活引进人才,既要有领头人、也要有中层和基层人才支撑。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为医疗服务。他“愿意为梅州市人民服务”。

廖万清说,培养人才是他的责任。目前已经与嘉应学院医学院签定协议,共建院士工作站。

下一步与梅州从几个方面进行合作,一是支持梅州皮肤病、真菌病方面科室建设和人才、技术发展;二是联合梅州一起开展省、部级、国家、专项课题研究;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共同解决问题。

五、实施人才战略规划优势产业

在广东院士联谊会执行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刘人怀的率领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某研究所所长陈志杰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分子化学专家王佛松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奠基人何质彬

一起在新兴产业发展组别开展调研考察。

在调研嘉元科技和超华科技两所企业后,院士团队与我市近30名高新企业代表座谈,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咨询会上建言献策。

刘人怀、陈志杰、刘焕彬认为,当前我市众多产业和企业难以做强做大,与缺乏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关系很大。他们希望梅州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制定差异化政策大力引进高端型、管理型、技术型等各类人才。同时做好现有人才的培养和深造,支持市内现有人才多渠道跟进发达地区的科研项目,不能与前沿科技形成信息鸿沟。

王佛松、刘焕彬院士认为,梅州应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新兴产业,切勿盲目投入和无序扩张。刘焕彬院士说:“发展新兴产业,市委市政府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梅州现有的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避免贪大求全。”

陈志杰院士表示,建议梅州在健康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这两类对地域依赖较弱的领域上下功夫。

何质彬院士建议我市利用当前航天科技发展热潮,发展相关旅游项目。

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发展。如何科学发展,大致有两个衡量标准,既要做大总量,又要提升质量。怎么才能让总量和质量比翼齐尽呢?就要走“发展升级”的新路子,要在推动梅州的开放升级、产业升级、创新升级、县域升级、文化升级、城镇升级。

听了这么多院士专家这么好的建议,大家都深有感触。

罗氏金玉良言认为,梅州对应“一区两带(嘉应新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战略,建议发展壮大五大经济体:一是城市经济;二是集聚经济;三是旅游经济;四是县域经济;五是苏区经济。

就是:

以“嘉应新区”为核心发展城市经济;

以“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为核心打造集聚经济;

以“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核心构建旅游经济;

以兴宁、蕉岭、平远、大埔、丰顺、五华组团为核心夯实县域经济;

以梅州全区域为“原中央苏区县”为核心锻造苏区经济。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发展极。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加了地区差别效应。作为人力、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集中中心,它促进了其他资源集中和积累中心的产生,促进自身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作为“一区两带”的重头戏,以嘉应新区起步区为重点,围绕打造粤东北门户城市的定位,由江南新城、芹洋半岛和梅县新城三大区域齐头并进。

目前,梅州城区平方公里的地域,人口至今不到50万,如果加快建设“嘉应新区”,迅速改变“老马拉破车”的现象,城镇化建设无从谈起。

在建设嘉应新区中,要有互联网的思想和运营模式,不仅增加面积、城市功能设施和人口,更重要的是要增加产业,特别是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和新兴产业。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规模经济首先引起经济集聚,并且不断强化集聚的程度。

集聚产业核心区一般在几十平方公里以上,成为区域一个或多个行业的增长中心,核心区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更加广泛,成为大量生产要素(人口、资本、技术等)的集聚体,不仅吸引生产性行业,而且也诱导生产者服务业(信息业、咨询业、金融产业等)的集聚,使集聚核心区的功能得到健全和发展。形成了经济集聚的过程中的集聚产业点、集聚产业区、集聚产业核心区的三种基本经济景观。

建设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就是要发展集聚经济。集中建设规划面积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的南部工业集聚带;今年力争储备土地亩以上,平整土地亩预留为新项目用地;穗梅共建三年、落地个项目。至年,集聚经济生产总值达亿元,培育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50-亿级产业集群2个;至年,集聚经济生产总值达亿元,培育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2个,50-亿级产业集群2-3个。

建设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就要更好更快地整合高铁、高速公路、新机场和县际快线等交通资源,打通梅州南部平方公里范围的梅县水车工业园、兴宁水口工业园、丰顺寨埔工业园、五华河东工业园与畲江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的通道,从市级层面统筹全市5个县(市、区)工业园区建设,打开产业走进城市的大门。

实现开放发展,就要秉着开放的态度,利用乡贤资源,对接珠三角、融入汕潮揭、面向海西区、沟通赣苏浙。

要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培育下一代互联网、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不与珠三角地区的思维脱节,把新兴的事物因地制宜地引进梅州。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建设,要发挥梅州生态优美、文化厚重、红色苏区等优势,以韩江上游主要支流为纽带,统筹开发各县文化旅游资源,激活8个县(市、区)沿线的生态环境、人文底蕴、产业基础,打通丰顺留隍、大埔三河、梅县松口、蕉岭长潭、平远泗水等梅江韩江旅游重镇的通道,结合县域的特色旅游资源,组合发力,打造大旅游资源带,增加辐射力和吸引力。

在产业带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咬定“组团发展”不放松,改变以往梅州旅游业资源分散、缺乏高效整合、区域特色不明显等不足,抱团发展,打好苏区牌、生态牌。利用好8个县(市)区都有各自独特的红色资源和革命故事的优势,把不同地区的红色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挑出每个地区的特色,串成为一条旅游产业带。

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要把红色资源利用与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三者结合了起来,带动梅州人民增收致富。

要按照“十三五”时期规划,紧紧以这条产业带为目标定位,整合区县分散资源,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一批著名旅游景区景点,成为广东发展全域旅游的先导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让旅游经济为梅州振兴发展争光出力。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县域社会的脊梁。

具体到我市,就要把8个县市区的县域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县域经济为核心,以交通、水利、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专业镇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新兴经济、互联网经济为发展方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组团发展。

县域经济不能求全责备、面面俱到,应该攻其一端,选择、发展其最好的产业。

每个县应选取一个或两个主产业,培育一至两个辅助产业,再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

在发展主产业之时,一定要用好竞争性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就是通过全市统筹、确定,一个县的主产业,在该县发展将得到竞争性政策和资金扶持,而且配套优惠的产业政策和资金,在其他县发展,则不享受政策扶持。同样,在某一个镇发展的主产业,只有这个镇可以享受特殊的扶持政策。

只有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相结合,把一个县的主产业、拳头产品发展成该县的支柱产业、名牌产品,这样的县域经济才更有生命力、集聚力、竞争力。

通过若干年的集聚发展、重点发展,以一业(主产业)带动百业,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县的产业特色明显,又形成了有规模、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带来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科学发展。

当前,我市各地都有自己的主产业,关键是如何把主产业真正成为龙头产业、支柱产业,集中优势资源,给予更多政策,切实让主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核心经济。

苏区经济就是新时期的一种“特色经济”。梅州“五县一市两区”都是原中央苏区县,全区域“一色红”,更要发展好苏区经济。要把苏区经济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以苏区经济为统筹,为振兴发展的方向。

有领导说过:“如果发展好梅州的苏区经济,那就有可能多一个特区。”

为了扶持苏区发展,中央出台了支持原中央苏区发展的政策。据统计,苏区政策启动3年来,赣州、龙岩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在农业农村、工业科技环保、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建政法、社会事业、财政、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约有10多类上百个事项得到系统性扶持。

赣州争取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支持文件10个,部委支持文件95个,37个对口支援部委制定了48个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

近年来,龙岩有个项目落实了可参照执行西部地区的政策,累计获得上级补助资金.39亿元。

相比较之下,梅州在利用苏区政策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在中央和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全市上下努力下,我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几乎都享受省内最优惠政策,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城市基础设施、红色旅游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中央预算投资项目均参照西部地区标准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年,我市共获中央和省级多亿元扶持资金。

但我们重视苏区、研究苏区的力度和水平还远远不够。梅州苏区经济的大发展才刚刚开始。

目前,我市印发了《梅州市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明确“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外优惠贷款等资金时,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规划》(实施方案)涉及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权限和程序报批。”

还科学谋划了一批事关苏区振兴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和社会民生等重大项目,编制了《梅州市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年)》,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

我市要加大力度,切实把苏区政策研究透、执行好。特别是要运行已经成立的苏区专门机构,市、县主要领导要定期研究此项工作,争取省和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扶持、支持。

同时,要专门细化、优化苏区经济的定位、举措和目标,把苏区经济列入招商引资工作范畴,把一些项目、产业列入苏区经济进行重点支持、打造,特别是争取向上级获得更大支持、扶持,真正把苏区经济变为梅州振兴发展的增长极。

罗金良(梅州日报社总经理,高级政工师),曾任梅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先后获得梅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被梅州市委、市政府评为首届梅州市优秀记者。出版个人专著《新闻聚焦》,编辑多本书籍。发表上百万字作品,有50篇作品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作品刊登《人民日报》、《诗刊》、《梅州日报》、《香港时报》、《欧洲时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杂志。

扫码







































中科医院专家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jt/43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