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第一街——漳浦府前街
漳浦府前街,位于漳浦绥安镇,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漳浦地属七闽地,秦代并入版图为闽中郡。汉朝部份属东冶县,部份属南海郡。东晋曾设置绥安县,属义安郡,隋朝被析,并入龙溪县,属泉州(治即今福州)。唐垂拱2年(年),割泉州西南地区域置漳州,州治于盘陁岭南麓(即现在云霄县西林村),辖怀恩、漳浦2县。因地处漳江之浦,而定名漳浦县,漳浦县治附于州治。开元4年()州署县治由盘陁岭南麓迁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绥安镇),开元2十九年()怀恩县并入漳浦县,天宝元年()至乾元二年()漳州曾改成漳浦郡;贞元二年()州治迁龙溪(今漳州市区),县治沿用至今。随着漳州府和漳浦县治迁到李澳川,漳浦府前街也就应运而生,至今走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鹿市头旧照府前街道为东西走向,东起浦子口,西至鹿市头①,全长近3百米;路面宽十几米,两边沿街商业走廊宽各约一米,供买卖人遮阳避雨。经历代经营发展,成为漳浦历史的商业中心。在这里,诞生了很多的名宦乡贤,筑就众多奢华壮观的家园府邸。清代、民国时期,府前街路面是长石板沿街纵向铺就,年改成三合土路面,210世纪九十年代改建成水泥路面。近期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漳浦县城拓宽,繁华地带转移扩充,府前街虽然面貌破旧,至今依然商贾云集、买卖欣荣,展现雄厚的根基,媚力不亚当年。
我生于府前街、擅长府前街、退休于府前街,回顾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自满地说:漳浦绥安镇府前街是漳州第一街。
一千多年来,先民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由于种种不堪回首的缘由,如今只剩下破旧凄零的景观,我们也只能无奈面对。为了能给后世有个交代,这里选择几个代表性的人文遗物,简略叙述。
县衙:漳浦县旧县衙,位于漳浦县城中心(其靠北部分改建为漳浦宾馆),南向府前街。解放后是漳浦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唐开元4年(年)漳州府治与漳浦县治同时迁到今址,府县合署办公。贞元二年,府治迁龙溪(今漳州),这里便作为漳浦县署衙门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是闽南地区最古老的政府办公场所
据记载,府衙于唐开元4年(年)始建,宋绍兴210三年(年)县令陈贯通重建。淳佑八年(年)县令杨浩然再拓建。明洪武2年(年)知县张理重建,规制伟然,前为大门,大门上为谯楼,西北为仪门,内为戒石亭。从甬道上为露台,两旁为吏舍。露台上为大堂。堂左寅宾馆,左为龙亭库,右为预仓。堂后穿堂,有后堂,堂后为知县厩,堂东为县丞厩,西为典史厩。仪门外左建土地祠,仪门内右为监狱。大堂左有清佐厅、弦歌堂及宣诏亭、颁春亭、申明亭、旌善亭等。明正德间毁于兵火,嘉靖间重建。清康熙12年(年)屡次重修和扩建,县衙坐北朝南,前为甬道,道前左为监房,兵房,刑房,工房,右为吏房,户房,礼房,大堂正面为仪门。门内有戒石亭,嘉靖间重建并改木匾为石匾,匾今尚存,正面刻“民之父母”背面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仪门东南侧为大门,上建谯楼,大堂左为仓库,右为好宾馆,后为后堂,再后为知县廨,东为县丞廨,西为典吏廨.县衙五十年代尚作为县政府办公会议室,后遂渐撤除,至年拆后堂,仅存正堂及左右耳房。现存县衙正堂,为清康熙间重建,占地平方米,墙体三合土夯筑,厚0.4米,墙土中夹进大量的碎砖瓦片,县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台梁木结构,一斗三升式斗拱,悬山顶,青石鼓形雕花柱础,木柱无收分,前轩卷棚顶,第三进明间作屏风,是为知县的办案处,上悬清康熙12年知县乔甲观书亲民堂匾和洪武三年知县张理书紫阳牧爱堂匾。
清乾隆间,正在坐堂的漳浦知县就是这个公堂上被人杀死的,成为轰动朝野的一件大事。
旧县衙经年重修以后,便作为漳浦县历史文物展览场所,年以后作为县博物馆的馆址。
年县衙的景观是:县衙大门南向,直冲1条石板铺就的直道通府前街,直道与府前街等宽,长约米,两边各有一棵巨大的古榕树(年被伐),直道东侧有钟亭,钟亭里面悬挂一口古代大铜钟(文革期间被毁),与印石亭、西宸岭的仙脚印一起在民间留下了美好的传说。(传说铜钟是神仙铸造,完工后神仙临离开时交代旁边的人员,等他离开一会儿才敲钟。神仙第一步踏到印石亭,第二步反向踏到西宸岭,钟声响了。因此,钟声最远只能传到西宸岭。)直道东侧钟亭南边有一座吧刹做市场(俗称县前埕),年改建成文化馆和新华书店。
县衙前直道近期因旧城改造已撤除。府署中的建筑,都被撤除改建,现在属于漳浦政协和宾馆,只有旧衙正堂(历代有维修)今仍存旧貌。年列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从浦子口自东向西排序,简介府前街主要古迹)陈则蔡故居:位于浦子口与东埠交界处,年撤除.(陈则蔡,本来姓蔡,因继嗣于舅父而名陈则蔡。民国福建省参议员,年赴台湾,夫妇倆均过百岁而逝,其后裔居台湾或移居美国。)
浦子口林氏老屋、亲堂厅:富商林剑家族居地(位於陈则蔡故居斜對面)。清末民初民谣曰:“鹿市头十坎店,不如浦子口一把剑。”
旧县供销社:古为昭忠祠,民国间改称忠烈祠。抗战成功后设置军运处,处理军需、壮丁与军队的交接事宜。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建置漳浦县供销合作总社。
风巷、小埠巷:吴姓聚居地。
卢烶官厅:位于菜市场斜对面(卢烶,卢维祯侄子,万历十六年中举。)
旧菜市场(原大埕内):明末名宦李瑞河后裔府址,李氏后裔部份在此居住。
后沟巷:位于府前街中段,通孔庙,卢维祯②后裔聚居地。
大庙内:祀开漳圣王,自宋代开始以后历代,是县府官员月祭朝拜开漳圣王的地方,即原县前埕供销大楼东侧,俗称大庙内。现在,庙内案台仍在,北墙仍挂着陈元光的坐式画像,民众延续朝拜从不中断。漳浦县康熙志曰:威惠行宫在县署之左(见漳浦县康熙誌“庙宇”),(威惠行宫又考:见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上册p《漳浦县学社》:“按周瑛府志学社十有七所坊5所…仁字在县治左即威惠行祠,初,有司以西庙隔远,不便瞻谒,旁近别立祠为行祠,学社寓焉。…”)
历史是发展的,社会是变迁的,漳浦县城将面临巨大的变革。旧城改造在即,古府前街将成为历史。为了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存在,我制作了这1相册,以饷社会。
注:另附高东溪、卢维祯简介和民间故事于后,供读者参考。①鹿市头的传说:获鹿感鱼的故事(褒扬高东溪孝道的传说)
高登11岁丧父,母亲勉力供其求学。他读书勤奋,事母至孝,日背书千言,夜伴母在织布机前朗读白天所读过书本。十四岁时,为攻读《易经》就到梁山白石奄,少人所到之处去静读。母亲在家劳动供给伙食,母子相依为命,生活相当困难。
有一次,母亲去白石庵看儿子,东溪看母亲走了那末我山路,生活那末艰辛,便对母亲说:娘啊,家中那末困难,长年何尝肉味,现在如果有一块鹿肉尝,不知有多好。”当夜,母亲住在白石庵。天蒙蒙亮,东溪开庵门,看见一头老虎,摇头晃脑而去,树下草丛中留下一团白绒绒的东西,东溪上前一看,原来是头小白鹿,暖和和的,心脏还在跳动,他抱起小白鹿入内对母亲说:“娘啊,我们想吃肉,果然,老虎叨鹿崽来送我们。”高母抚摸着小鹿说:“听其声,不忍见其死。老虎有义、鹿仔有缘,你就把它养大,作个伴吧。”小鹿养大了,常陪东溪入城上市买文具、书籍、生活用品,后来还能单独入城上市,脖子上挂只竹篮,商人一看就知是东溪先生要买东西,根据篮子里的字条,算了铜钱,放下货物。自此,鹿上市的地方称“鹿市头”延称至今。景与时迁,鹿市头只剩下记忆,遗憾之至。
南宋建炎元年(年),金兵侵入长汀中下游,高宗赵构流亡于江浙一带。高东溪为救国计离家到江浙一带找皇帝:有一天船到松江水上,看见众渔夫在捕捞鲈鱼。他不由想起家中的母亲,说:“这时候娘亲如果能尝到鲈鱼,不知有多幸福。”正说时,“噗哧”1声,只见江上一条4—5斤重大鲈鱼跳上船板,1渔夫急忙上前捉住,东溪急说:“别伤害它。”渔夫取来一桶水,把鱼放入桶中,东溪取来纸笔写上“东溪奉母”,然后取小竹管,小丝线把纸卷入竹管,双头用烛炬封住,再把竹管系在鱼鳃上。说“鱼啊,你真有义,就游回漳浦杜浔港吧。”果然鲈鱼千里迢迢游到杜浔港,杜浔渔夫得鱼,看到竹筒内字,知是尔溪奉母鱼,送去高家,高母说:“鱼真有义,就放它入港,繁殖后代,子子孙孙,造福杜浔港吧。”果然,自此,杜浔港、六鳌港等闽南一带海域都有四翅松江鲈。
②卢维祯略传
卢维祯(~年),字司典,号瑞峰,别名水竹居士。明朝福建漳浦县城后沟巷人,生于嘉靖212年(年)。卢维祯5岁从师,颖悟无双,识者知其必成良才。嘉靖4十年(年),他才18岁就考中举人,适遇母丧,在家丁忧。隆庆2年(年)成进士,授太常寺博士。随穆宗皇帝祭祀郊坛,他体貌莹然玉润,礼度闲适,举止从容,声音洪亮,穆宗甚为赞悦,每岁祭祀南郊及大祫(xiá),都命他充任祭官。太常寺原没有志书,寺卿将修志任务交给他,他只用10个月,就完成《太常寺志》。隆庆5年(年),升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改任考功司、文选司主事。万历元年(年),升吏部稽勋司员外郎。万历三年(年),因病要求回家疗养。他在家闭门养病,3年间,未向有关官员递过一张名帖。万历6年(年),调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万历八年(年),升吏部验封司郎中,又历任考功司、文选司郎中。卢维祯在吏部遍历4司,这是穆宗皇帝命授给清要之官的特殊荣宠,因此在漳浦县城北门外建立“天官”坊表(已被毁),世称为卢吏部。万历三十八年(年)死,长年67岁。赠户部尚书,赐祭葬。
卢维祯府邸在后沟巷,清末被长毛反(义和团)焚毁,其后裔部份仍另修房屋居住其中。府前街旧市场(原大埕内)对面是卢氏官厅,系卢维祯侄子举人卢烶(万历十六年中举)府邸,房屋整体结构保存较好,历史上几经交易,现在已成为吴,胡、陈三姓的居所。
太原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白颠疯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zy/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