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

漳州正在消失一位漳州80后告诉你真相


9月

6

是不是真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有些东西不要丢失了才去寻找

新时代的来临

也是旧时代的退场

漳州这些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

你们是否也见过

下面的这些老照片

带你回到漳州某一年的某一天

消失的老行当

“爆米花——淡淡焦味,浅浅的香…”

“爆米花啊……!”老居民区里,阳光明媚,两分钟的工夫,“砰”地一声巨响,米泡、爆米花就有了,装成一袋袋的,爆一次能装四袋,每袋三块钱。趁还是热的生意会格外好,那砰地一声,似乎是为了吆喝生意而来,告诉周围人新鲜的爆米花出炉了。

“弹棉花——穿行在飞絮里的匠人”

一个临街小门面,一床一床地叠起来,放整齐,墙角一堆雪白的棉花,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被弹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

“转糖——哼着老曲画糖人”

摆一架糖挑子,一下午的演绎,巷子口,围看画糖人。男女老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主角是一位头发花白、衣着朴实的老人,坐在一架旧式糖挑子后面,画起画儿来,一脸的专注。旁边煨着的,是一个锈迹斑斑的小炉子。

“磨剪子菜刀”

记得在小时候,每次扰我好梦的都是那磨刀人的嘹亮地吆喝声。从事这门手艺的人大都是一人在街巷里游走,从不结伴。而这菜刀,其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亢而绵长,整个巷子都可以听到“磨剪子菜刀啊”。

“皮匠”

在漳州,对那些补鞋修鞋的人有个亲切的称呼叫做---皮匠。如今的修鞋已经机械化了。但是在街头巷尾,还依旧可见昔日被称作皮匠的师傅。阳光中,皮匠和他自己的影子,就像一幅古老的画印在背后那面灰砖墙上…

消失的美食

“麦芽糖”

小时候,在街头巷尾经常会碰见叫卖麦芽糖的小贩,“麦芽糖、卖麦芽糖咯~~”手里的小铁锤和铁制的糖刀互相撞击,清脆的响声应和着叫卖声,招揽生意。在那时候,麦芽糖真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美味。

“冰桶雪糕”

80年代漳州,一入夏满大街唱响着“冰棒,冰棒,一角钱一根”的叫卖声。这种特制的移动小冰箱特别能够突出漳州人的智慧。夏天一到放学的时候,卖冰棍的老爷爷总是被熊孩子们“围堵”在校门口。

“健力宝”

上世纪八十年代,健力宝在当时老百姓眼中算是高级饮料了,不像汽水装在玻璃瓶中,而是盛在易拉罐里。

“棉花糖”

曾经九龙公园的棉花糖让孩子们最为痴迷,在小孩子看来就如同魔术一般。一根签子转啊转,再加上一点颜色,云朵啊花啊,各种形状就这样出现,都舍不得下嘴吃了。

“卖咸牛奶粒”

咸牛奶粒就是老漳州人常说的,“牛奶粒”。稀饭的绝配,以前小时候到市场上,老妈一定会买上一大袋,晚饭的时候当开胃菜吃!牛奶粒算得上是漳州的一大特产,只有漳州的牛奶粒才是最正宗的。

消失的景色

“连家船”

不知道现在大家还能不能看到一整片整齐的船只紧紧连在一起,船上的渔民忙里忙外的景色?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面目全非。是的,随着漳州经济的发展,水上人家的渔船,划过一道又一道河港,也划过一代又一代岁月,而这船影也将走到历史的尽头。

“文川里”

漳州版“三坊七巷”,文川里这一区域的老建筑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中西合璧,是漳州独具跨时代地域的特色,是漳州其他街区所不具备的。随着城市话的快速发展,文川里不复存在...

“修文西路”

被拆掉的修文西路,以前是老漳州繁华地段,也是老漳州最具代表性的街区之一。老牌坊、文庙、茶楼......是老漳州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修文西路拆掉的应该还有你们的美好回忆。

即将消失的情怀

“漳绣”

古代女子除了精通琴棋书画外,还有一门必修课——刺绣。而漳绣,作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得不到良好的传承。刺绣中的龙凤凤舞,一针一线,都能看出老漳州人对艺术的情怀,对漳绣的情怀。

“戏剧头盔”

看戏,作为漳州人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上到90多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下到3-4岁的小朋友,都对戏剧充满热忱。而在漳州,这个唱戏必备的头盔手艺却面临技艺失传。没有一顶好的头盔,怎能唱一出好戏?!

“巧手捏面人”

几团面塑,一双巧手,不一会一个惟妙惟肖的孙悟空就成形了。小时候每到九龙公园、中山公园玩时,总会吵着爸爸妈妈买一个捏面人,真正喜欢的不是面人的形象,而是捏面人的过程,一点点塑造的形象,人物一点点地饱满......

漳州有太多东西正在消失,不要丢失了才去寻找

淘最漳州∣一个尖纠郎的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zy/188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