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们扶老携幼长夜里离去,生死契阔,只为寻找梦中的乐土。如今魂兮归来,沧桑话家史,故园几度晴。
海峡三百里,传承四百年。庙堂灯火长明灭,匣中图谱瓜瓞繁,婆娑洋上的游子啊,思乡情不断,家国在心间。
——作者题记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宋元时期,闽南人就开始移居台湾,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明清时期,大量的闽南人迁徙台湾,为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由于地缘、血缘密切等原因,在整个清领时期,闽南人前往台湾持续不断,几乎遍布全岛。
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在清代,万汉人中有万人祖籍为福建,约占83%。其中,漳泉府籍者约万人,占福建省籍人的90%。据年调查资料显示,台湾人口中80%以上祖籍是泉州或漳州的,其中泉州籍约占45%,漳州籍约占35%。闽南移民与当地原住居民杂居交流,这些闽南人从大陆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以社会改造者的身份出现在台湾的土地上。
在这五次浪潮中,都有漳州的蓝姓畲民参与。早在明代,就有漳州人蓝凤开垦台南大康村;
漳州畲族蓝姓迁徙台湾,大部分是因为随军和利用既有利益。
总而言之,闽南人移民台湾的推动力是明中叶以来的人口压力,而海峡两岸贸易的发展,则是吸引闽南移民的拉力,闽南人冒险、重商的人文精神,是这种推动与拉力作用得以实现的主观原因。闽南人向台湾大规模移民始于闽南海商海盗和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经营和开发。郑氏海商集团在台湾的经营和开发,开创了闽南人大规模移居台湾的空间,奠定了台湾以后的进一步开发和向台移民的基础。至清前期形成不可阻挡之势,此后移民台湾达到高潮。
对于漳州蓝氏畲族迁居台湾的原因,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的特点。
根据台湾目前各地所搜集的蓝姓族谱以及民国74()年何兆钦所编纂之《汝南堂蓝氏族谱》记载,除了部分父子或兄弟迁移来台外,其中足够的世代繁衍及稳定的经济生活或政治势力,是发展成为宗族的必要条件。清代蓝姓移民从明代开始,随着郑成功来台,并且在宗亲族人赴台征战中,从康熙年间直到乾隆、咸丰年代来台开垦,祖籍主要来自于闽南地区的漳浦县赤岭乡、湖西乡、以及龙海市的隆教乡。
嘉庆2()年10月20日内阁档库记载:
魁伦(闽浙总督)、汪志伊(福建巡抚)「奏报漳浦县民蓝三世等,私贩铁锅夹带渡台,并备弁知情徇隐。请照军器下海律,拟绞监候,并此案失察文武职名,应补参臣魁伦等疏漏之处,交部议处」,可见直到嘉庆年间,仍有漳浦蓝姓移民私渡来台。这些来自漳浦蓝姓畬民后裔除了少数迁至大埔、饶平成为客家人外,其它从漳浦迁至泉州南安之来台蓝氏宗族,大都以闽南人身份自居。直到现代,当地住在偏远山区之蓝姓畲民,仍保有其传统习俗。
嘉庆19()年《清仁宗实录选辑》记载:
嘉庆19年春正月十一日(癸酉),军机大臣等:『汪志伊等奏:「闽省牌甲保长,人多畏避承充,皆由易于招怨。……其畬民、熟番久与齐民无异,俱当一律办理。又,沿海及内河大、小船只藏奸济匪,均所不免;所议设簿登记,按季查点以昭严密之处,亦应照所议行。将此谕令知之』。
清代台湾设治两百多年间,直到台湾设省,其行政区域划分大抵与福建相连。因此直到嘉庆年间,清朝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治理,从「畬民、熟番久与齐民无异,俱当一律办理。」必定将畬民与熟番两者相同视之,彼此关联。
漳浦地处漳州海滨,与台湾一衣带水,自明郑时期即因地利之便,渡海到台谋生。此后移民入台与入垦地区与当时朝政与时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明天启和崇祯年间的郑芝龙父子,就招倈家乡南安人民赴台垦拓。清初康熙年间实施迁界,漳州沿海一带人民倾家荡产,颠沛流离,此时在郑成功的招佃开垦下,又一波移民来台的高峰。
陈其南在《台湾的传统中国社会》中提到,「一个移民社会要有足够的人口建立宗族,至少必须具备下述两个条件之一:举族迁徙或足够的世代繁衍。」一般而言,台湾在清代被视为情况不明的边疆区域,不可能有举族迁徙的例子发生。
因此,虽然康熙23()年已正式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但在此后康雍干数十多年间,对于闽粤两地赴台,仍实行宽严不等的限制。如规定每年春耕时进入台湾,秋收后要返回原籍,不得在台湾常居落户,而且只准单身前往,不得携带家眷,因此无益于繁衍宗族。直到康熙末年,台湾发生了朱一贵起义事件,漳浦籍南澳镇总兵蓝廷珍率师平乱,同宗蓝鼎元随军担任重要幕僚。之后蓝廷珍升任台湾总兵官,留台处理善后,而其族人藉由政治势力,投入土地拓殖经营,也造就了漳浦人士来台人的有利条件。
乾隆25()年,福建巡抚吴士功采纳蓝鼎元的建议,开放闽粤来入台携带家眷的限制。之后,漳浦移民来台不绝如缕,或合股开垦,或招佃守隘,甚至来台投靠亲友眷属。其中如林成祖及吴沙,便是漳籍来台垦拓的重要代表人物。
根据赤岭《蓝氏族谱》以及台湾《汝南堂蓝氏族谱》分别有以下的记载:
……廿二世祖邦献公讳琛,与其长子元晦迁居漳浦县辖之镇海龙教社」「廿三世元晦,号廷端,分居入漳州镇海霞美社建置祖庙二进…生三子,长庆福,开基苌溪(又称张坑,今赤岭)始祖,次子庆录留居隆教,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
22世蓝琛,于元末任抚州(江西)临川知县,与长子元晦迁居漳浦前亭霞美,再迁居龙海市隆教畬族乡,其次子仲晦则分居候官,三子季晦,分居兴化。元晦长子,24世庆福,分居漳浦苌溪(即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开基祖,次子庆禄,留居于隆教畬族乡,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寮(今湖寮)畬族乡。
所以闽南龙海市龙教畲族乡、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皆为蓝姓,并且同为龙教蓝姓开基祖的衍派。而湖西畲族乡的蓝姓畲民则是从赤岭迁出。之后分别迁徙至广东大埔湖寮、福建漳平山羊隔、华安官畬以及晋江市。台湾的屏东里港、台北县树林、双溪、以及宜兰罗东的蓝姓,则是分别从明清时期从龙教和赤岭迁来的。
新北市双溪番仔坑蓝氏公厝
资料来源:何兆钦《汝南堂蓝氏族谱》,,族图5。
清初,赤岭及湖西蓝姓畲民先后出现了蓝理、蓝鼎元、蓝廷珍、蓝元枚等清代筹台的名宦将官,其中多数率军或参与了清廷几次对台湾的用兵及治台政策的谋略与规划。这些清初对于台湾历史影响如此深远的人物,相当集中出现于福建的蓝姓畲民,对于研究清代治理台湾,是相当重要的课题。(郭志超〈闽南蓝姓畲族与闽西蓝姓畲族的渊源关系〉,《台湾源流》10,.06,页10)
除了蓝廷珍及蓝鼎元家族在台中蓝兴庄及屏东县里港外,其他蓝氏移民分布区域散落在桃园县、宜兰县、台北县市、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台南县、高雄县、澎湖县及花莲县等地。其中以桃园县及宜兰县为大宗,两地也正好是漳州府移民的主要地区。蓝氏移民在桃园、宜兰两地土地拓垦上,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表3-1)。漳州移民目前在台约占总人口之35%,且大都来自靠山地区县份,其中以南靖、平和、诏安等为主要祖籍地,漳浦、云霄次之。
台南东山鸭头(资料来源:曹曦拍摄,年7月5日,(地点:台南市东山乡)
漳浦蓝姓后裔从唐代到今,除部分位于深山之中的苌溪乡,至清初仍操其旧业,并维持其传统民族风格外,其他迁徙至漳浦平原或泉州及粤东等地之蓝姓宗族,则与当地汉民族无异。年中国大陆认定漳浦地区蓝姓为畬族后,饶平蓝姓也在年6月经汕头人民政府批准为畬族。此外,根据族谱记载,也有少部份蓝姓移民来自潮州或嘉应州地区,在《潮州志》历年进出口统计中,潮州虽然以汕头为主要的出入港口,但受到政治因素及航线调整等因素,也会改到厦门或漳州等地出入,更何况彼此地理上相连,人民互有往来。
表3-1清代蓝氏移民来台垦拓一览表
时间
原籍
姓名
垦拓居住地
备注
明清之际
漳州
蓝凤
台南大康村
明末清初
漳州漳浦,张坑堡,南坑社
蓝武
落籍基隆
18世开台祖
康熙60年
粤籍
蓝溢海
下淡水港
因朱一贵事件
雍正年间
蓝天秀
蓝益兴堡
人口徙居北部者繁,甚至侨居海外
康熙末年
福建漳浦
蓝鼎元后裔
屏东里港
当地望族
雍正4年
福建漳浦
蓝仲
屏东港
乾隆年间
福建漳浦
蓝爱后人
台南东山
乾隆年间
福建漳浦
蓝寒
南投漳浦寮
乾隆年间
福建漳浦
蓝承显,蓝承略
苗栗竹南
乾隆年间
福建漳浦
蓝欢
新竹新丰
乾隆年间
福建漳浦
蓝宗,蓝勇
桃园市
乾隆年间
福建漳浦
蓝杰
桃园中坜
乾隆十年(年)
漳州漳浦长溪乡
蓝欢官,蓝官生
台北路红毛港大仑庄(蓝埔)即现在埔心(安平镇旧址掌路寮)通中坜大仑达桂竹林一带
14世祖欢官公派。16世汉农公变卖祖产后迁居大溪,旧名大科崁尾寮
乾隆24、25
福建漳浦
蓝引
淡水厅八里分台北内湖宜兰罗东
乾隆年间
福建漳浦
蓝敕后人,蓝文金
台北双溪
乾隆年间
福建漳浦
蓝崇德后裔
宜兰罗东
乾隆年间
漳州诏安
蓝永元
台中市
乾隆年间
漳州平和
蓝天日
基隆市
乾隆甲辰年2月21日申时(乾隆49年)
漳州漳浦,泉州南安金田乡蒋田乡
蓝士兴,蓝维品
海山郡三角埔(今树林三多里)
蓝林泉族系
嘉庆年间
福建漳浦
蓝仕元
台南市
未注明
广东嘉应州大埔
蓝斯帜
中坜20氏开台祖
资料来源:何兆钦编着,《汝南堂蓝氏族谱》,台北:台湾区蓝姓族谱编辑委员会,.10。
开基祖庆福公以下三房,几乎都有播迁于台湾者。其中20世保仔、水土,大房21世柳兴,三房蕃公后裔的21世的文仔,四房五才公后裔的22世文德,23世介民、庆民、志民等,都是有明确记载,有联系的。多数定居于台湾宜兰、罗东,与蓝鼎元派下混居在一起。
据台湾省文献会1977年调查资料台湾总人口1695万,蓝姓有人,位居全台湾省多个姓氏的66位,其分布较为集中的是台北县、台北市、桃园县、宜兰县、屏东县,分布较集中的乡镇是台北的双溪,桃园的大溪,高雄的冈山和屏东的里港。这些蓝姓中有一部分是从漳浦赤岭迁来的。
据台湾《蓝氏族谱》记载,蓝姓最早来台的是郑成功时代漳州人蓝凤,开垦台南大康村。继而有粤籍蓝益海于康熙60年定居淡水,雍正间有蓝天秀入垦蓝益兴堡,漳浦籍有雍正四年蓝仲入垦里港,乾隆间蓝爱入垦台南东山,蓝寒入垦南投漳浦寮,蓝承显,承略兄弟入垦台北内湖,蓝文全入垦台北双溪,蓝崇德后裔入垦宜兰罗东,蓝仕元迁居台南。此外,在乾隆年间还有诏安县蓝永元入垦台中市,平和县蓝天日入垦基隆市。他们繁衍后代,聚族而居,成为台湾蓝姓主要聚居区,他们每年都有祭祖活动,如屏东里港祭祀蓝鼎元,台北县树林镇祭祀蓝林泉,双溪乡祭祀蓝愿,宜兰罗东有蓝引垦亲会。
据了解,这几个较为聚居的蓝姓,祖籍都是来自赤岭。蓝引系四房12世祖,祖居赤岭杨美,于乾隆24-25年由淡水上陆转台北松山定居,来台已传十世,约年,蓝引移台时,带来三个儿子,来台后又生了二个儿子,蓝引将长子及第五个儿子留居台北内湖务农,把另三个儿子带到宜兰罗东,第四个儿子不久死去,蓝引夫妇死后分别安葬在罗东和内湖。
蓝林泉(又名蓝敬),祖居漳浦张坑(今赤岭),后迁徙至泉州南安廿四都金田乡,未几,再迁廿九都蒋田乡赤晚内,约在乾隆初渡台,居海山郡三角埔,即今台北树林镇,已传十代,蓝欢官,赤岭蓝氏第14世,乾隆十年(年)由哧岭携子官生渡台,居台北红毛港大仑庄创业,开垦数百甲,乾隆三十八年死,其子孙分衍于屏东,嘉义等地。
台北蓝氏宗亲会会长蓝金涂,祖籍漳浦赤岭南坑,为种玉堂19世传人,其先父蓝武18岁只身渡台,落籍基隆,以划药和医道为业。
屏东里港玉田路是台湾蓝姓的主要聚居地,他们都是蓝鼎元长子蓝云锦的后裔。
关于蓝云锦迁台的年代,台湾《蓝氏族谱》称"康熙未年蓝鼎元后裔入垦屏东里港",蓝鼎元膝下有云锦、云龙、云翔、云翼、云鹗、云灿六个儿子和二个女儿,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造反,蓝廷珍受命专征,蓝鼎元随军入台,充当高参,时年仅19岁的云锦亦随父放台。台郡既平,蓝鼎元"鼓棹西归",云锦亦随父回到漳浦,雍正五年,蓝鼎元受命普宁,潮阳知县,十一年赴广州任内,这段时间内,云锦都没有离开他父亲,可见,蓝云锦迁台应是在蓝鼎元去世之后的乾隆初年。
蓝云锦为什么选择里港作为入台落脚点呢?据里港蓝姓族长蓝家芳(年去世)介绍:早在蓝廷珍平台时,其摩下漳泉兵士有百余人不愿意回大陆,便在此地落籍,雍正四年,又有漳州庄乡生,张者原和蓝仲观,陈逊行等人,又率其族亲来台,由此里港得到开发,而渐殷振。由此可知,蓝云锦选择里港为落足点,可能与早先一起来台的漳属人有关。
蓝廷珍的后裔,也有不少迁居台湾者,传说府第前所铺设的石埕,其中的条石数以百计,排列纵横有致,迁台者回乡认祖,却多能说出条石排列的规律。
根据《蓝姓族谱》所记载的种玉堂子孙分衍情况,开基祖庆福公以下三房,几乎都有播迁于台湾者。其中二十世保仔,水土,大房二十一世柳兴,三房蕃公后裔的二十一世的文仔,四房五才公后裔的二十二世文德,二十三世介民,庆民,志民等,都是有明确记载,有联系的。多数定居于台湾宜兰、罗东,与蓝鼎元派下混居在一起。其中,二十世一名叫义佬的,是蓝廷珍之孙蓝元枚派下,迁居台湾后,曾任台湾某县县长,娶台湾籍妻子,民国初年离任后携妻回乡,但其妻过不惯闽南的生活,经常争吵,致妻子独自跑回台湾,义佬抱幼子追赶,在路上追上,只好同船回台湾定居。现在,供奉于蓝廷珍府第中堂的蓝廷珍画像,就是移居台湾的后裔,根据他们供奉在台湾的蓝廷珍塑像,请名师画成油画像,送回故乡的;另有二名蓝廷珍的后裔,十几年前就回到大陆,在厦门、漳浦等地投资兴业,事业有成,亦多次为故乡的建设和社会福利乐捐资金。
皮肤病专业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zy/1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