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乃黄帝之后,源出于姬姓。是以国为姓的。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如今按人口多寡计算,蔡姓位于中国姓氏排列第44位。
基本概述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广东,则始于唐初,此支是福建蔡姓主流。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历史上的蔡姓名人还有很多,东汉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人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被后世传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还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音律、天文、书画;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善诗,通音律,有《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南朝宋有画家蔡斌,善画人物故实,天下标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书法家兴化人(莆田人)蔡襄,为北宋庆历名臣,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担任泉州太守时主持建造洛阳桥,名扬天下。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学者蔡沈,均为建阳(今属福建)人。金朝有文学家蔡松年、蔡珪。元代有江西农民起义首领蔡五九。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蔡伯贯。清代有画家蔡元有。到近现代,蔡姓更是人才济济,主要有教育家蔡元培;军事家、旧民主主义革命家蔡锷;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蔡畅兄妹;抗日名将、全国政协副主席蔡廷锴;电影导演蔡楚生等。由此可见,蔡氏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今按人口多寡计算,蔡姓位于中国姓氏排列第44位。
姓氏源流源流一
源于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根据《潜夫论·志氏姓》的记载,“姞姓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蔡”,在远古时代就是“龟”的代名词,在史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蔡,大龟也,一言龟出蔡地,因以为名。”而且在诸多史籍中记载,古蔡地“生蓍草,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显然,该姞姓族人原来的分封地名叫做“祭”,因以为氏,称祭氏。而该地除了盛产大龟,还盛产蓍草,就是传说中伏羲画八卦所用的神草,是与龟甲一起用来占卜的重要器物。“祭”地有大龟河,畔有蓍草,因此将“祭”冠以“草”,成“蔡”字,用来称龟、地名、祭司人群。其时,“蔡”字就是“祭”字,蔡氏就是祭氏,姓氏起源与祭祀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该支蔡氏古读音作jì(ㄐㄧˋ),今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后裔叔度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华亭蔡氏新谱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周灭商后,周武王姬发封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今河南新乡卫辉),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蔡国之祚延传二十三代,历二十四君,立国六百多年,最终在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二年,公元前年)被楚国攻灭,王族子孙和国民散居于楚(今湖北)、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等各诸侯国,皆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蔡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蔡氏正宗。
该支蔡氏古读音作jì(ㄐㄧˋ),今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二哥为普氏,建有普氏氏族部落,属下一著名裨将普锺蔡。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普氏多改汉姓为周氏,而普锺蔡在率军进攻方州(今江西赣州)之时,被南朝刘宋政权的军队击败并俘虏。后两方互换俘虏,普锺蔡被释放回来后不得归周氏,改汉姓为蔡氏,其子孙后代世代相传蔡氏至今。
该支蔡氏读音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撒勒只兀惕氏,源出蒙古乃蛮部的不合秃撒勒只氏族部落的一个分支。据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记载,不合秃撒勒只原为蒙古族的五个远祖之一,别勒古讷台成了别勒古讷惕氏创氏祖先,不古讷台成了不古讷惕氏创氏祖先,不忽合塔吉成了合塔斤氏创氏祖先,不合秃撒勒只成了撒勒只兀惕氏创氏祖先,孛端察儿成了孛儿只斤氏创氏祖先。后来,撒勒只兀惕氏成为蒙古乃蛮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吞灭了乃蛮部,撒勒只兀惕氏族部落归顺蒙古部。到了明朝时期,该氏族即冠汉姓为蔡氏、马氏等。
该支蔡氏正确读音作cài(ㄘㄞˋ)。
源流五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汉古河(今黑龙江中下游)、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后有满族、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足、鄂伦春族布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蔡氏、卜氏等。
该支蔡氏正确读音作cài(ㄘㄞˋ)。
源流六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尔达氏、乌林答氏、乌尔达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陵部,在金过时期称乌林答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lingaHala、Urda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蔡氏、吴氏。
⑵.满族蔡佳氏,满语为Cai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蔡氏。
⑶.满族萨玛喇氏,亦称萨密喇氏、塞米喇氏,满语为SamalaHala,汉义“大木碗”,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黑龙江图拉屯(今黑龙江宁安),所冠汉姓即为蔡氏。
满族、锡伯族蔡氏读音皆作cài(ㄘㄞˋ)。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傣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蔡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蔡氏,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始祖得姓始祖蔡叔度各支始祖蔡叔度:蔡氏得姓之祖,为周武王弟叔度,封于蔡国,因以为姓,后国除封绝,子孙散尽,而居梁之陈留者为最盛,世称济阳蔡氏。是为河南始祖蔡氏开派各省通祖。
蔡文节、蔡兴祖:蔡文节,始迁祖:蔡兴祖,元末由福建建阳迁丹徒城南。是为丹徒蔡氏始祖。
蔡东晖:原籍泰兴,明中叶迁居丹阳,子孙散居丹徒、武进、江阴各地。是为江苏蔡氏始祖。
迁徙分布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姓源庞杂,族人众多,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三十四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位,人口约八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左右,多以洛阳、济阳、汝南、丹阳、高平、南阳、朔方、辽东、西河为郡望。
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如今的河南省境,其间因受楚国所逼,几度迁徙。先秦时期,蔡姓就已开始迁徙,后裔散居于今湖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世代不断繁衍。秦汉时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区发展,且以河南、山东等地为其繁衍中心。到西汉时,河南已出现几个较大蔡姓郡望,并出现了一大批名人。魏晋南北朝时,我国战乱频仍,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加之两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中原,迫使蔡姓族人随同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定居于江浙各地,使家族势力进一步壮大,在此期间,蔡姓人由于在战乱中有功,所以高官不断涌现,家族显赫达十余世而不衰。随着朝代更变,至唐宋时期,社会逐步安定,经济逐渐发展,蔡姓宗族势力也不断扩大,并远播各地,逐渐成为中原一大姓氏。在唐初时,已入迁福建、广西等地,后安史之乱暴发,中原地区经济遭受重大破坏,蔡姓族人又一次大举南迁,并在当地繁衍生息,尤其是唐末入闽之蔡姓与唐初先入闽者混成一体,逐渐发展成福建大姓,并成为今台湾、广东蔡姓的重要来源。蔡用元为蔡氏入闽始祖,时在唐代。宋朝时期外族不断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姓族人为避杀掠,不得不再次大规模向江南迁徙,进入江浙、皖南、福建、广东等地,使南方蔡姓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渐兴旺,名人高官也不断涌现,地位显赫一时,历数代而不衰。从而使唐宋时期成为蔡姓宗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总之,追踪此阶段蔡姓的几次大迁徙与大发展,发现其显著特点便是在南迁族人中大部出自于河南蔡姓,从而证明了河南历来为我国蔡姓的主要的繁衍与聚居地,天下蔡姓可以说出自一家。到了明、清时代,蔡姓经世代不断迁徙、繁衍、播迁各地,远播于海外,最终成为我国族大人众的姓氏,并稳居于姓氏排行前列。蔡姓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此姓,四省蔡姓约占全国汉族蔡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六。
现今分布今江西省的赣州、九江市瑞昌县、瑞金市,广东省的广州市从化县、海丰市、陆丰市、雷州市、佛山市、普宁市、惠来县,揭西县、阳春县、阳江市、惠东县、深圳市、东莞市、饶平市、河源市紫金县、罗定县、潮安市,湖北省的武汉市黄陂区、黄冈市、武穴市、黄梅县、浠水县、蕲春县、英山县、麻城市、宜昌市夷陵经济开发区、房县、咸宁市、襄樊市、荆门市钟祥市、枝江市、荆州市、竹溪县、潜江市,浙江省的泰顺市、台州市玉环县、湖州市德清县、温州市乐清县、台州市,山东省的济南市、烟台市、青岛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宁市泗水县、梁山县蔡楼村、临沂市、菏泽市单县、日照市东港区、枣庄市、济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博白市那林县、河池市,河北省的容城县、泊头市、邯郸市广平县、保定市高碑店、河间县、定州市、石家庄市寿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宿迁市、常州市、盱眙县、如东县、泰州市、盐城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内江市、广安市、广元市、乐山市、巴中市、宜宾市、安岳县、郫县、江油县,安徽省的合肥市长丰县、无为县、安庆市太湖县、宿州市、宣城市、蚌埠市、五河县、霍邱县、淮南市,湖南省的长沙市、常德市、华容县、岳阳市、郴州市、麻阳市、株洲市,河南省的鹤壁市、开封市兰考县、长垣县、上蔡县、邓州市、光洲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汉中市洋县、安康市,商州市,贵州省的贵阳市、兴仁县,福建省的福州市、漳州市平和县、龙岩市连城县、龙岩市上杭县、泉州市石狮市、莆田市、厦门市、长乐县、三明市尤溪县,海南省的琼海市龙江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蓟县,重庆市的江北区、彭水县、开县、奉节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北市,马来西亚古晋市等地,均有蔡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郡望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0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5~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7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6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朔方郡:西汉朝汉武帝时期(公元前~前88年),大将卫青破匈奴,取黄河以南大片土地,遂置朔方郡,治所在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其时辖地在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今陕西省靖边县一带。东汉时期废朔方县,移郡治于临戎(今内蒙古磴口)。
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朔方堂:以望立堂。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时跟朱熹学习。才三十岁就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在九峰,人们称他“九峰先生”,后人因以为堂号。
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极大的功,封“龙亭侯”,后人因以为堂号。
开国将军蔡顺礼中将蔡顺礼(-——年7月日),江西省吉安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师团青年干事,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团总支部书记,中央保卫营政治委员,红一军团骑兵连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骑兵营、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科科长,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党校组教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除奸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纵队9旅、7旅政治委员,第8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65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武装保卫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政治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
蔡永少将
蔡永(9-),江西省泰和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师4团战士、宣传员、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第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4旅团政治处干事、营政治教导员,苏鲁豫支队鲁南独立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10旅8团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淮海军分区特务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支队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段村、襄安、钱上集及苏鲁豫、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多次反扫荡、反蚕食战斗,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纵队6师17团团长,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9军师副师长等职。指挥所部参加了怀德、昌图、四平、彰武、闻家屯战斗和平津、湘西、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师师长兼广西平乐军分区司令员、军参谋长,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 空军参谋长,后兼 空军前方指挥所参谋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前方指挥所参谋长。回国后,任空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某军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了湘西剿匪、抗美援朝中的空战等战斗,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土防空作战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9月10日因病在大连逝世,享年8岁。
?蔡长元少将
蔡长元(7-——5.1.),四川省宣汉县人。19年红军打开宣汉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第7师79团营通讯员。年到团部当了青年干事,年10月,红9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所在的7师在古浪受挫,余人仅剩余人突围出来。红9军经过两次倪家营子缩编为一个团,只有5个连。随红9军残部向西走了两天,又奉命重返梨园口,掩护红0军西进。在梨园口血战了一场,部队开始分散突围。时任军供给部部长吴先恩(后授中将衔)的警卫员,他和吴先恩突围后,在祁连山躲了三个月,过着野人的生活。后来两人出山,昼伏夜行,沿途乞讨,在凉州被敌人冲散。几经辗转,投奔了邓宝珊部。年,在邓宝珊部打听到我军的消息,带枪找到了八路军58旅。不久,被送往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年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任组织部青年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4纵11旅政治部主任,7年,杨成武将善于打山地战的11旅充实到纵,改称纵9旅,升任旅副政治委员。第9旅在清风店战役中露了一手,一天一夜走了00多里,抢先到达清风店,取得了清风店战役的胜利。任9旅政治委员时,率领9旅两天一夜走了00多里山路,赶到新保安镇,完成了对敌5军“围而不打”的任务。9旅还有一个记录:两天三夜,走了来里,9旅因此有“神行太保”的美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9年,第纵9旅改编为6军师,做了多年政工干部的出任师师长。在太原战役中,师激战攻克太原外围核心工事双塔寺,活捉了敌人一名军长,被授予“立功太原”红旗。在兰州战役中,彭德怀点名师的老红军团团主攻豆家山,团占领豆家山一号阵地,团占领二号阵地,师又血战7个小时,打退了敌军的反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师师长,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 第6军师师长,在第五次战役中,师在铁原阻击美军4个机械化师和个南韩师进攻,以保证我军主力的安全。美军利用现代化武器的威力,天上飞机狂轰烂炸,地面坦克开道,火焰喷射器跟进喷烧,师整整阻击了三天。年回国,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7年升任第4军副军长,1年升任第66军政治委员,年回到第6军任政治委员。在邢台大地震救灾工作中,第6军出色的纪律和作风受到周恩来的赞扬,后来周恩来将师调入北京卫戍区。7年因患重病离职休息,9年自愿到陕西省军区任政治委员。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蔡长风少将
蔡长风(0-),江西省吉水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战士,红1军第6师军需处管理员、粮秣股股长、军需处处长,红1军团第师5团供给处主任、师供给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4旅团供给处主任,师后方留守处主任、科长,教导第5旅供给部部长,新四军独立旅供给部部长,鲁南县财政科长兼税务局长,鲁南行署财政科长,旅供给部部长,山东滨海军区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等职。随部队东渡黄河,首战平型关,回师晋西,挺进鲁南,圆满完成了战时物资的供应保障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山东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华东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华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供给部部长等职,参加了鲁南、鲁中、莱芜、孟良崮、临驹、南麻、泰安、济南、许昌、洛阳、开封、淮海、渡江、南京、上海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0兵团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海军财务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海军后勤部顾问等职。为建立和完善海军后勤保障体系作出了贡献。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蔡炳臣少将
蔡炳臣(5-8),河南商城县人。1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7师17团排长,商城县区游击队政治指导员、便衣队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政治处主任,第师4旅11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第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4野战军第40军15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军师政委,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广东公安总队第二政委治委员,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8年8月4日逝世,终年6岁。
蔡爱卿少将
蔡爱卿(-8),湖南省岳阳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团4师9团排长,第11团连长,第1团副营长、营长,第11团参谋长。年参加了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中队长、大队长,第8团团长。年日军炮制了在沁源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刘伯承、邓小平指示对入侵之敌实行长期围困、逼走逼死的方针,把敌人据点内的群众全部动员起来,实行彻底空室清野。8团和沁源县委组成了“沁源围困指挥部”,任总指挥,将全县划分为11个“战区”,以部队为骨干,和游击队民兵组成了1个游击集团,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围困战。后任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1旅副旅长,第9纵5旅旅长,豫西军区第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警备旅旅长。参加了上党、邯郸等战役。6年获战斗英雄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高射炮师师长,华南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广州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8年月日逝世,终年65岁。
蔡毓通少将
蔡毓通(-——),山东省荣成市成山卫镇柳夼村人。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连长。参加过解放战争中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和解放福建、夏门东山岛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报话站站长、团参谋长、卫星测控站站长、某基地后勤部部长,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第6基地(西昌卫星发射测量控制中心)副司令员等职。
年被授予尉官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解放勋章。年9月被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蔡永祥烈士
蔡永祥(8-6),安徽省肥东县湖滨乡(现六家畈镇)大蔡村(曾名大红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6年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入伍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支队连(现为武警支队中队)战士,成为一名守卫钱塘江大桥的哨兵。蔡永祥立志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以董存瑞、雷锋、欧阳海、王杰、刘英俊等英雄模范为榜样,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在连队里,时时处处把方便让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平时搞内务卫生,站岗放哨,事事抢在前面,还经常帮助战友洗衣服、洗被单,帮助伙房挑水、洗菜、做饭,被同志们称为“半个炊事员”。
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守卫在钱塘江大桥上。时4分,由南昌开往北京的列车向大桥飞驰而来,蔡永祥突然发现离他40多米的铁轨上,横着一根大木头。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蔡永祥不假思索地抱住大木头跃出铁轨。列车安全地停在大桥上,而年仅18岁的蔡永祥却在火车强大气流冲撞下壮烈牺牲。
为表彰他的英雄业绩,中共南京军区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8年10月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在钱塘江大桥北面的月轮山上,蔡永祥塑像和事迹陈列室落成,以志纪念。从8年11月到8年1月,陈列馆接待各界瞻仰人士达多万人次,接待来自世界各地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华侨、港澳同胞,计10批,共多人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xs/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