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双高”学校见闻之四
在福建省漳州市月港与九龙江交汇处,月港古码头遗址铺就斑驳条石的台阶在入海河道静静地诉说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往昔。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而今,坐落于漳州老城区的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漳职院”),正在传承当年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流传统,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职业教育和技术输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其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教育、技术、文化输出质量广受赞誉,成为漳州对外合作交流的新名片。
顶层设计
为国际合作引航致远
“作为高职教育‘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我们要无愧于时代和国家的期待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输出学校优质教育、技术技能与科研开发等方面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溪顺说。
漳职院是一座有着38年历史的高职院校,历史的厚重积淀和持续的创新发展,使学校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在高职教育领域具有资源优势。该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成功入选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该校党委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中,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运行协调机制,成立了国际合作学院,健全二级学院院长协同配合的国际化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学校国际化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
据介绍,漳职院建设的国际标准的远程协作双向交流平台,以“引进来”和“走出去”方式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引进来”是大力通过开展重点项目提升国际化水平,如加强“戴姆勒”和“中德机电”两个项目合作,同时打造教育部—瑞士的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及教学资源中心,探索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合作。“走出去”是开发定制化课程、技术标准等培训资源,进行国际化项目培训。该校先后为柬埔寨、老挝、乌干达、泰国等地方的学校师生及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对印度尼西亚的大学师生进行汉语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培训,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员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开展国际化职业教育和技术输出合作项目,教师和科技人员是关键。漳职院实施优化育才引才聚才政策,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该校选派多名教师到海外进修培训,拓展成长成才空间;吸引林勇文、郑皓远等11个懂外语、精专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学校国际合作项目;以涉外办学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国际科研项目、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优化聚才渠道,吸引庞杰、许荣秀等行业领军人才,打造具有国际视野、执教能力高超的双师型国际化师资团队。
赋能企业
产教合力输出技术与服务
漳州市是“中国食品名城”,漳职院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发挥食品技能、食品加工专业和食品名城等方面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技术培训援助,推动“中国味”“漳州味”走向世界。该校食品工程学院分别与来自乌干达、泰国等国家的企业签署了校企国际合作框架协议,为企业开发生产标准。由林勇文博士等优秀教师和漳州企业科技人员分别对这些国外企业员工进行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保鲜等方面实用知识与技能培训。这种产教合作同时输出技术与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的方式方受到各方赞誉。
校企合作输出技术与服务模式,不仅为后续开展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还给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员工培训和科技项目研发搭建了优质平台。
输出资源
讲好中国故事
几年来,随着漳职院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及课程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承担了国境外合作院校的培训授课任务。
漳职院校长林培榕认为,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实施“中文+技能”援外培训,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去年,该校与马来西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ICCCM)开展线上视频会议,通过线上会议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对柬埔寨马德望理工学院、老挝琅南塔综合职业技术学院、马来西亚环球学院等学校开展援外培训,以“漳州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中国热带作物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福建漳州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等为主题开展培训,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友谊和交流。该校十分重视汉语教学与汉语培训,促进中外人与人的心灵沟通和友好交往。该校对印度尼西亚泗水PGRI阿迪布阿纳大学师生进行“中文+技能”培训,围绕中国语言文字、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开展文化交流与实践活动。该项活动由有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老师主讲,共举办10期,培训人次。老师们热心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为增进友谊和“一带一路”建设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氛围。(吴敏建胡志超)
《中国食品报》(年08月18日04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xs/1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