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

大儒朱子的漳州印记


根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卒后谥曰文,宋代追封徽国公,世称朱子、朱文公。“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朱熹是孔孟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地位崇高,其创立的朱子理学在南宋以后被尊为官方哲学,成为近古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传至东亚文化圈,影响既深且远。

斯文在兹,遗泽漳州。我们以朱子在漳为官从政、著述讲学等事迹为线索,选取相关史迹遗存,追寻朱子在漳州真实、形象的历史记忆,呈现朱子在漳州丰富、多元的人生足迹,展示一代儒宗留给漳州和后世的文化遗产。

漳州龙池岩题刻

位于漳州市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文圃山上。

寒竹风松题刻

朱熹任同安主薄时,曾登临游览,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教。岩上有石刻20余处,其中存有朱熹题刻“寒竹风松”。清乾隆二十七年(),时任福建兴泉永海防道道台的谭尚忠热心兴学,与里人黄涛在此筑“华圃书院”,并建紫阳祠,祀朱熹。成为当时闽南闻名的学府之一,今尚存清乾隆黄涛题刻“紫阳遗迹”石匾。龙池岩于年被列为龙海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潘国平文:张长水)

漳州紫阳古署

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办事处中山公园西侧。

唐贞元二年(),漳州治所从漳浦李澳川迁来后,此后州、府、道署治所一直设于此。宋绍熙元年(),朱熹知漳州大兴文教,刊刻《四书》。据《漳州府志》载:“公在漳首尾仅及一期。以道德正大行之,人心肃然以定。自公至,未尝有峻惩者,而皆望风屏迹。

民无夜警,外户不闭。”足见朱熹知漳善政德治之绩,故此衙有“紫阳古署”之称。朱熹曾在府衙前建九区亭。据清光绪《重纂福建通志》载:“九区亭在府治前。宋朱子建。守方来重新之,又于州治西作仰高亭,以志景仰之意。方来自题诗:‘射堂后圃傍东隅,旧日文公画九区。石上草庐刊易象,至今瞻仰后天图。’”府堂之后楼,为清康熙四十九年()知府魏荔彤所建,额曰“仰文楼”,盖所以思慕朱文公之雅化也,今仍沿用此名。民国翁国梁《漳州史迹》载:“府治大堂之壁上,有‘忠、孝、廉、节’四字,传为朱子所书,字方丈余,今壁已圮,该四字移拓于府学内明伦堂壁上。”

民国期间,此处为闽南护法区中心,年辟为漳州公园,年称中山公园。衙署占地约平方米,坐北向南,经多次重修,现改成二层楼,但基础依旧。现府衙旧址南侧仅存残墙,东西相向,厚1.2米。

漳州府衙遗址于年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潘国平文:张长水)

漳州七星池遗址

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办事处中山公园北部,即漳州府衙旧址内。

朱熹知漳州期间,曾在衙堂后建“复轩、月台、象园”。宋嘉定四年(),郡守赵汝谠于此凿“七星池”,建“君子亭”,以纪念朱熹。清光绪《龙溪县志》载:“复轩在府州后,宋朱子建。轩后为月台,台后为隐室,其象园,以茅复之窗棂,随方刻八卦其上,公余阅书于此。后守赵汝谠即旧址为亭,匾曰君子。鉴池筑台其外。谠诗:‘吟行小泓曲,意象阔沧溟;更上层台望,霜天净翠屏。’池至万历庚子,守韩擢填平。”今亭已废,池尚完好。七星池,半月形,东西长73.2米,南北最宽处21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年公布为漳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潘国平文:张长水)

漳州文庙

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办事处修文西路。

北宋庆历四年()始建,政和二年()移于郡左,南宋绍兴九年()复址,明成化十八年()重建,后又数次重修。现存戟门、两庑、丹墀、月台、大成殿和敬一亭等建筑,近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文庙前有明代泮池、右为府学旧址。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建筑面积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朱熹一生“笃意学校,力倡儒学”,多次前往漳州文庙。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尝以事奉檄至漳,教授陈知柔请公作《题名记》”。宋绍熙元年(),朱熹任郡守时,重视州学。据清光绪《漳州府志》载:“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在州学创“宾贤斋”,延请郡士黄樵仲、施允焘、石洪庆、李唐咨、林易简、陈淳、杨士训及永嘉徐寓等八人于学,又创受成斋以教养武生。

朱熹在漳期间崇文重教,定法制、兴教化、变风格,后人称之为“紫阳过化”,对漳州宋代社会全方位产生积极影响,据明人胡宗华《修县学宫记》载:“晦庵朱文公以道学鸣天下,漳为过化之邦也。龙溪邑附郭,公尝车临学宫,进诸生,讲理学,士风由是翕然”。漳州因此被誉为朱熹“过化之邦”。

年,公布为漳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公布为第五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潘国平文:张长水)

漳州云洞岩题刻

云洞岩,原名石壁山,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蓝田开发区蔡坂村。

云洞岩怪石嶙峋,崖刻如林,有五代至清道光年间各代诗、文、联记等石刻处。其中,有云洞岩霞东壁上“溪山第一”摩崖石刻,落款为“朱熹书”。传朱熹知漳时,数次亲临云洞岩游览并讲学,惊叹山水佳景,遂奋笔题下“溪山第一”。据清光绪《漳州府志》:“壁峭,左刻晦翁书‘溪山第一’。”为纪念朱熹在此讲学,后人在半山腰处建朱子祠,今尚存清乾隆《朱文公祠重兴碑记》,记载朱子祠的兴建始末。年公布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海白云岩

“紫阳夫子解经处”

位于漳州市高新区(原龙海市)颜厝镇洪坂村。

漳州白云岩百?亭“紫阳夫子解经处”

宋绍熙元年(),传朱熹在任漳州知州时,为发展漳州教育,在白云岩上建书院(后人称之“紫阳书院”),并手书“与造物游”匾额和“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对联。紫阳书院及“紫阳夫子解经处”称朱子祠,祠内现存朱熹联句石柱、“紫阳书院”、“古道照人”门额匾、《重修白云岩山紫阳书院碑记》等碑刻。

白云岩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坐西南向东北,石砖木结构建筑,悬山顶,斗拱架梁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总面积平方米。清光绪《龙溪县志》记载,朱熹曾到漳州东郊之白云岩读书解经,“朱子尝过此讲《诚意章》。岩旧祀朱子,今移建岩右。”为纪念朱熹讲学于此,后人在书院前建“百草亭”祀朱熹。百草亭,石木结构,占地面积28平方米,亭内立一碑碣,高2.4米,宽1.2米,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翁国梁《漳州史迹》载“朱子祠前之洗砚池,池水常黑,祠后有亭,亭中立石碣,书:‘朱文公解经处’六字,盖以纪念也,岩上清幽好玩,产有茶树,味甘适口,俗呼‘紫阳茶’”。现尚存清乾隆十四年()重建的四支石柱,楹联前柱镌“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后柱刻“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存神泽未湮。”年公布为龙海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文:张长水)

芝山书院遗址

年,朱子出知漳州,爱此芝山之胜,曾讲学芝山临漳台,并拟建书院于此。嘉定十六年(年),危稹出知漳州后,感于朱子兴学教化之愿,拓开元寺和临漳台,拆除四小庙,仿白鹿洞书院形制创建龙江书院,内祀朱子。书院题刻“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相传为朱熹遗墨。淳祐丙午年(年)知州方来增建道源堂,祀朱文公,以陈淳配祀。宋末龙江书院毁于战火。元朝漳人黄元渊续办,明成化、正德、嘉靖年间相继重修扩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年)知府魏荔彤再次重修,并于东侧另建仰文书院,后龙江和仰文两院合并,改称芝山书院。同治三年(年)芝山书院毁于太平军入漳之役。光绪三十二年(年)芝山书院改为漳州府中学堂,为今漳州一中的前身。

(图:陈逸帆)

本期编辑:徐镜正陈慧慧

值班主任:林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wh/108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