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漳州龙海月港、平和南胜窑、华安东溪窑3处遗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组成部分列入其中。月港位于龙海海澄镇,申报遗址包括7个码头和1条古街;南胜窑位于平和县南胜镇和五寨乡,申报遗址有洞口陂沟窑等6处窑址;东溪窑位于华安县高安镇三洋村,申报遗址有马饭坑等3处窑址。
月港码头
漳州三处遗址虽然已经风光不再,但是至今仍部分保存着年前的遗存,龙海月港的帆巷古街、豆巷古街、孔子庙、城隍庙、晏海楼,平和南胜花仔楼窑址、五寨大垅、二垅窑址,五寨的碗窑山窑址,华安东溪窑的上虾形窑址、马饭坑窑址、扫帚石窑址等一批遗址仍是“海丝”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探索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
回忆历史典藏岁月
平和窑五彩凤凰牡丹纹开光大盘(明代)
十五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中期,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位于龙海市海澄镇的月港一度成了“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外贸通商港口,被誉为“闽南一大都会”、“小苏杭”。如今的月港历经六百年的沧桑巨变和岁月斑驳,古月港遗址遗物已是面目皆非。现仅存饷馆码头、容川码头两处遗址依稀可见。当年月港有7个商市(港口市、南门外市、霞美市、巷口市、旧桥市、新桥头市、卢沈港市),现仅存米长的霞尾街(临江千米古街)、米长豆巷帆巷街两条古街10多间明代原貌旧店,其余都在不同年代湮灭。
“小楼一夜又听雨,明朝深巷卖杏花”。龙海市博物馆馆长郑云带着我们重走帆巷古街,昔日的热闹街市在岁月中慢慢沉淀下来,只留有7间竹竿厝的旧店铺,80多岁高龄的老人黄秀莲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现在帆巷的绝大部分居民都剩下老人,他们继续守着这些所剩无几的祖屋,“在我年轻的时候,这里的老人跟我们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房子都是木结构的,面向街市,户户都是店面,家家都做生意,中开大门,两边各开齐腰高的木横窗,我们叫它店窗,实际上也是售货窗。白天朝下一拉,就像现在的橱窗一样,可以展示摆放在内的商品,晚上打烊了往上一拉,就和四周的墙壁严丝合缝了。”老人徐徐地向我们回忆着往事,街巷两侧泥墙青瓦,残缺的瓦楞,挂出墙头的香苞,幽青的石鼓,巷弄像一张发黄的纸笺,写满了沧桑旧事。密密匝匝的鸟儿小脚落在旧电线上,叽叽喳喳,惊不起巷弄沉睡的时光。
在黄婆婆的回忆中,我们仿佛看到店面之间挤挤挨挨,首尾相连,有豆饼行、米行、冰糖行等店铺……是谁在屋檐上晾着笋干、腌白菜,又是谁在店铺前里挑出花花绿绿包装的商品,他们拥挤在黑白巷弄里,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取土练泥、洗料做坯、满窑开窑、装船外运……8年,为了还原平和昔日烧瓷的繁华景象,平和当地画家黄堂生创作了长3.6米、宽0.8米的工笔长卷《十里窑烟》。画作上,依山临水而建的平和窑延延绵绵,窑里窑外,处处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保护遗址挖掘资源
在龙海市海澄镇月港饷馆码头,一位参观者在观看月港老照片。
曾经“贾肆星列、居民数万”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今日却是“几无烟火、疮痍载路”的一片荒芜场地。再经历史变迁、社会更迭,“海丝”遗物遗址遭受人为与自然灾害不断侵害,重视“海丝”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已迫在眉睫。
为确保“世遗预备名单”华安东溪窑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华安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保护规划与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及工作时限,拟聘请国家甲级设计资质单位对东溪窑遗址进行勘测,并编制总体保护规划和申报点详细规划。同时,计划在东溪窑遗址的三处遗产申报的保护范围(缓冲区和核心区报点)的山体进行名贵树苗套种与补植,绿化美化营造生态型的遗址公园。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多次文物普查中,在平和县发现了10余处古窑址,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县东南部的南胜、五寨一带。比如著名的南胜花仔楼窑址。还有如五寨大垅、二垅窑址,五寨的碗窑山窑址、洞口窑址以及巷口窑址等。据刊于明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也。”清代重修的《平和县志》记载:“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据史料载,南胜一带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闻名遐迩。
月港
月港,亦名月泉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九龙江南岸。原属漳州府龙溪县八、九都。明嘉靖四十五年(年)龙溪县地置海澄县。
月港遗址所在地港口村散落九龙江口南岸,北连海澄镇,水陆交通便捷,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而得名。明代宗景泰四年(年)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年,明穆宗新政准设月港“洋市”,作为唯一合法港口与东西洋贸易。
在《明实录》有“闽人通番,皆自月港出”之说,明朝董应举在《崇相集》也称“四方异客,皆集月港”。开禁以后,月港更是成为南方的贸易中心港,明朝大臣、抗倭名将朱纨曾说:“泉州之安海、漳州之月港乃闽南之大镇,人货萃聚”;“漳郡之东,迤四十里,有地一区,是名月港,乃海陆之要冲,实东南之门户,当其盛,则云帆烟,辐凑于江皋,市肆街廛,星罗于岸畔。商贾来吴会之遥,货物萃华夏之美,珠玑象犀,家阗而户溢。鱼盐粟米,泉涌而川流。”
现尚存码头饷馆码头,其他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店仔尾码头尚待考古发掘重现。
平和南胜窑
平和南胜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位于平和县城东南约16公里的南胜镇和24公里的五寨镇。上世纪60年代文物普查时,已在这一代发现古窑址。1年1月和6年5月分别列入省保、国保。国保南胜窑址分别由6个小窑址组成:大垅、二垅、洞口陂沟、田中央、田坑、花仔楼窑址。
漳州“南胜窑址”是我国明清时期专门为满足海外需求而生产外销瓷器的著名民间窑口,明清时期大量销往海外,现在东亚、东南亚、西亚、东部非洲和南部非洲、欧洲等地都有大量发现和收藏。在当地民众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备受珍爱,被冠以“克拉克瓷”、“汕头器”、“无须赤绘”和“交趾瓷”等名称。数十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这些名称的瓷器因不明其产地,或有许多错误的认识,平和“漳州窑”的发现解决了学术界长期研究、悬而未决的产地问题。考古工作还证实:平和“漳州窑”已经形成了自身发展的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平和“漳州窑”的窑业技术对东亚和东南亚陶瓷技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所在国陶瓷技术的发展,它对研究海外交通史和福建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实物史记。
华安东溪窑
华安东溪窑是大型民窑,遗址位于华安县高安镇三洋村东溪头(漳州府古龙溪县二十五都升平社),为“漳窑”遗址典型代表,属明中期至清初期民间大型瓷窑窑场。窑场规模巨大,窑址约10平方公里,是明清时期漳州地区最大的窑口,也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
东溪窑始烧于宋代,明中叶以后崛起,烧造的延续时间长,品种类型丰富,主要以烧造青花为主,兼烧青瓷、白瓷、青白瓷、米黄瓷、酱釉瓷,另外还有少量三彩、五彩瓷,品种有观音、弥勒等菩萨和花瓶、香炉、笔筒等器皿,是福建省最早烧造青花的窑址之一,其器物精美,造型古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明清文人的珍玩之物,也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所珍藏。尽管东溪窑并非官窑,但其产品以质优而被列为贡品。
据《福建通志》,“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旧漳琢器者不及德化,然犹可玩、惟退火处略黝。越数年,黝处又复洁净”。《闽书》则把“漳窑”范围缩小至“龙溪东溪窑”。可见,华安东溪窑作为“漳窑”遗址,在陶瓷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来源:百花文艺网责编:平和宣传君
赞赏
长按北京那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mj/8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