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

在台湾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漳浦蓝姓家族


在台湾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漳浦蓝姓家族

闽南地区的蓝姓畲族,主要聚居于漳浦县赤岭、湖西、以及龙海市的隆教乡一带,据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他们从明代初期从江西一带迁到漳浦,先后定居于龙海的镇海,隆教、漳浦的前亭、和赤岭湖西地区,到清初,先后出现了蓝理、蓝鼎元、蓝廷珍、蓝元枚、蓝应元等一大批达官名吏,其中多数均以主帅主将的身份率军或参与了清廷几次对台湾的用兵,对统一祖国,收复、平定台湾,治理台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蓝理、蓝鼎元和蓝廷珍都是台湾著名的历史人物,其中蓝鼎元随军入台参赞军务,写下了《平台纪略》、《东征集》等著名著,提出了大量的治台策略,"历代治台者均引以为法",被誉为"筹台宗匠"。这些对台湾历史影响如此深远的人物,集中地出现于清初的蓝姓,而且是一个少数民族家族中,是一个特殊的,值得注意和深入研究的现象。漳浦蓝姓畲族主要聚居的赤岭乡和湖西乡,位于漳浦县北部主要山脉玳瑁山的余脉与漳浦县中部的主要山脉灶山余脉交汇处,其中赤岭乡是介于山地和丘陵的地区,其间山丘纵横,仅有少量小平原可供种植稻田,而湖西四面环山,官塘溪的冲积带形成一个相对富庶的小盆地,两个地区历史上都是单纯的农业区,仅足于维持低水平的生活,四面林木茂密,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较少受到外界的挠扰,在外界的风云变幻中,甘于居其中者,亦可在默默的耕耘中稳步发展,这种相对贫困的,落后的地区,则适应畲族"民以畲名,其善田也"的农耕传统生活方式。经过了长时期的繁衍,汉族诸姓相对逐渐减少,这里便成了以蓝姓畲族为主的区域。同时,在历史的风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蓝姓畲族,也逐渐向湖西赤岭周边的南**场,马坪镇,以及县西南面的大南坂农场蓝厝村等地区繁衍。按现行的行政村来区分,可以包括赤岭乡的赤岭,杨美,油坑,前园,石椅,山坪,土塔,大行,东坑,景垅,计人;湖西乡的城内,顶坛,丰卿,山后,苏溪,后溪,枋林,赵家城,岭脚,后洞,计人,此外,官浔镇人,佛昙镇人,赤湖镇人,马坪镇人,前亭乡人,清雍正间为蓝元枚守墓的族人定居传衍于大南坂农场蓝厝村人,70年代杨美水库库区搬迁于万安农场人,此外,尚有小部分分居于全县各地,现全县三十个乡镇场除杜浔外,或多或小都有小数蓝姓居民,少者有3-4人,数十人,多者上百人。其中相当部分为嫁出的妇女。根据年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全县蓝姓人口共计90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按照年均增长率千分1.3的速度,现全县蓝姓人口应为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0.%,其中,赤岭乡的石椅,油坑,前园,大行,湖西乡的顶坛,丰卿等行政村,几乎绝大多数为蓝姓人口,为漳浦蓝姓聚居区的腹地。漳浦蓝姓长期与汉族杂居相处,其原族属的语言,风俗,服饰等特征大部分丧失,对于其始祖问题和入闽的时间问题上,历来有不同意见。而为个问题的关健又在于从何处迁入:一种意见认为漳浦蓝姓就是唐以前活跃在闽粤赣地区的在土著"蛮獠",或系来自广东的风凰山;第二种意见认为其始祖为明初大将蓝玉,蓝玉被朱元璋杀死后,其后裔私改族谱,逃到闽赣地区避祸;而漳浦蓝姓族人一般根据旧谱及传说,认定其祖先元未自江西入闽,蓝姓的始祖亦即炎帝,传至第十世榆罔,封子昌奇于汝南,并赐给一只绣篮,因以蓝为姓,以汝南为郡望,奉昌奇为始祖,传至世,蓝明德于唐天授元年任扬州节度使,被后裔尊为一世祖,以下各世依次为二世蓝采和,三世蓝仁,四世蓝元隆,五世蓝棣,六世蓝世成,七世蓝安,八世蓝宗训,迁居濠州,九世蓝昭,十世蓝一俊,十一世蓝备,十二世蓝时用,十三世蓝章,十四世蓝万福,迁江苏句容,十五世吉甫,于宋理宗时避乱入闽,开基福清五福乡,是为开闽始祖,十六世蓝常新,再迁于建宁,十七世万二郎,迁汀州石壁,十九世和二郎,于元泰定间迁长汀,二十世在大一郎,二十一世蓝炯,号七郎公,元未提举江西学政,迁建宁,二十二世蓝琛,亦于元未任江西临川知县,与长子元晦迁居漳浦前亭霞美,再定居于现龙海市的隆教(畲族乡),其次子仲晦分居候官,三子季晦,分居兴化。元晦长子,二十四世庆福,分居漳浦苌溪(即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开基祖,次子庆禄,留居于隆教(现畲族乡),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寮,(现为畲族乡)。在清康熙34年(公元年),任浙江定海总兵的蓝理捐资修建大宗祠堂"种玉堂",祠中的碑石上亦称:"自始祖庆福公由霞美迁于兹,初而披荆抽棘,胥原筑室,迨后本支蕃衍,至嘉靖末年,始考卜龟正,建奉先之祠"。

定居在赤岭湖西的蓝姓畲族,直至明嘉靖二年(年),繁衍为大族,遂于石椅村建置了祠堂"种玉堂",取"种玉蓝田"之意,标志着蓝姓畲族在漳浦已经站隐了脚跟。也标志着这个家族的人口也经达到一定的数量,等待着走向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时机。从万历开始,蓝氏族人就频频走入仕途,在漳浦众多的家族中,摆上了一席之地。明崇祯元年,游学于广东海丰的漳浦蓝氏十二世蓝紫陶进士及第,历官行人,江西道御史,湖广按察使,开漳浦蓝氏畲族进入仕途之先河。清乾隆十七年,蓝彩琳登进士,乾隆二十五年,种玉堂十五世祖蓝应元再成进士,先后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待郎,服官三十几载。在这一段时期,漳浦蓝姓种玉堂的子孙考中举人者,也有蓝通,蓝兆魁,蓝铭玺,蓝楚白,蓝陈略,蓝中佑,蓝三祝,蓝宗辉,蓝沂洙等九人,而拔贡出身更有二十七人之多,这在当时只有数千人口的蓝氏家族中,已实属难得了。但是,漳浦蓝姓畲族真正走向社会,成为当地的望族,则应从蓝理开始。蓝理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农夫,魁伟强捍,十六岁投军,几经挫折,终以勇力为施琅所识,在渡海平台中担任先锋,海战中,腹部中弹,继续拖肠血战,平台后,功在首先,先后任参将,加左都督,宣化总兵,定海总兵,天津总兵,福建陆路提督,御赐"所向无前","勇壮简易"等篇额。蓝理是一个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广为人知的人物,其事迹多演化成民间故事流传。蓝理的出现,也把漳浦蓝姓畲族推向一个空前全盛的时期,康熙以后,这个家族任五品以上的武官就有二十几人,有"漳浦蓝氏多将才"之誉,其中:提督:蓝理,蓝廷珍,蓝元枚,(从一品)左都督:蓝瑷(金门总兵),蓝瑶,蓝璋,蓝陈宝,蓝璜,蓝玑;(正二品)总兵:蓝夙(广东),蓝家杰,蓝国廷,蓝得胜.(正二品)参将:蓝珠(天津),蓝恺(山东),蓝玉田,蓝国机(水师参将),蓝日宠(正三品)中军:蓝禧(正三品)游击:蓝盛德,蓝继祖,蓝琨,蓝戴勋,(从三品)都司:蓝陈祥,蓝林茂,蓝国伦,蓝国香,蓝云锦(正四品)守备:蓝雄威,蓝清风,蓝其有(台湾守备),蓝新玫(正五品)这些军官中,绝大多数是先后随蓝理、蓝廷珍和蓝元枚从军,在平台之战中,以军功得到官职,如蓝理四弟蓝瑷,五弟蓝珠等,清人称"义山诸弟均具武才",其后裔自然也可得到世袭,此外,当时蓝姓族人也以做为蓝将军的亲兵门人为荣,以此为起点,伺机得到提携,引荐,以致武官盈门,从一个山乡小姓,一跃成为闽南望族。后来官至福建水师提督的蓝廷珍,是漳浦蓝姓畲族种玉堂的十五代。他青年时代就是不甘于穷困,千里投奔当时任定海总兵的族叔公蓝理,在其麾下,以小卒开始,成为军官,再而以军功累升把总,游击,澎湖副将,南澳总兵等职,康熙六十年,以廷珍统帅水陆大军,平定朱一贵造反,仅七天即平定全岛,之后在台湾署理提督,雍正元年,又升任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在治台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于安定台湾的社会治安,抵御外敌侵犯,开发台湾的经济,起了重大的作用,时人于其府第正门书对联:复鹿耳以崇朝,韬略奚似管乐;定东都于七日,戎机可比孙吴。与蓝理,蓝廷珍同称种玉堂"一门三提督"的蓝元枚,则是世袭其父蓝日宠的参将之职,迁龙门协副将,又擢台湾总兵,乾隆四十九年(年)任福建陆路提督,台湾林爽文起义,调水师提督,率兵平定,战功卓著,卒于军中,赠太子太保,与族叔公同谥襄毅。在蓝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贵起义的过程中,也造就了种玉堂一个杰出的子孙--清初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文学家蓝鼎元。蓝鼎元出身贫寒,自小发愤苦学,在文学,理学,史学,方志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族叔蓝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贵造反时,他随军参赞军务,运筹策划,起草文书,考察了台湾的地理环境,调查研究民情,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台湾,开发台湾的方略,写下了《平台记略》,《东征集》等著作,"历代治台者都引以为法",被后人称为"筹台宗匠"。任潮阳知县期门,为政清廉,办案公正,平反冤狱,兴办书院,资助农桑,是潮州地区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在台湾,武功显赫的三提督和文章盖世的蓝鼎元被称为蓝姓的四贤,令族人引为自豪。发展中的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在不断迁徙中的民族。漳浦蓝姓在明嘉靖间建立了种玉堂后,其族人也在不断在迁徙中,从其腹地苌溪(即张坑,亦即今之赤岭)向四方扩展,以至今天已分衍到全县几乎大多数乡镇。而向外迁徙的,更是难以计数,仅有案可查的,历代迁住外县,外省和国外的的就有:迁海澄:九世巨庆,十世蓝囝;迁连江:十世盛夏、思霄、蓝珍;迁华安:十世一绍、十一世万春;迁南安:十世叶龙;迁漳平:九世正义;迁福宁:九世嘉荣;迁陆丰:十一世万祥;

迁揭阳:十一世盛夏;迁惠丰:十一世廷诲;迁广东:六世进奇;迁印尼:十七世有仔、扁仔,十八世金凤、甘堂、清龙、盐仔,十九世雨超、钦池、良善、来成、火土、福春,二十世通源、婴有、晋水、水乞、国麟、仙桃、水全、致富、五经、乙鹤、玉树、俊美,二十一世民权、德光、天龙、丰玉、明其,二十三世玉文,和在;迁泰国:十八世长锦、振美,二十二世朝阳;迁漳州:二十世香国,二十一世金水;迁金门:二十二世振枝迁新加坡:十九世达水,二十二世利贞,彰奇;此外,尚有迁住香港,河南新安,广西,福州,晋江,南靖,闽候,龙海,光化,缅甸,美国等地的。其中福鼎县万多蓝姓人,也自称源自漳浦种玉堂,浙江省苍南县万多蓝姓,亦与福鼎蓝姓同宗,属种玉堂派下。漳浦蓝姓在清初的多次入台用兵中,都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其中不少蓝姓族人在这一系列征战中都随军入台,对台湾有了充分的了解,不少人从此定居了下来。据台湾省文献会1977年调查资料台湾总人口1695万,蓝姓有人,位居全台湾省一知多个姓氏的66位,其分布较为集中的是台北县、台北市、桃园县、宜兰县、屏东县,分布较集中的乡镇是台北的双溪,桃园的大溪,高雄的冈山和屏东的里港。这些蓝姓中有一部分是漳浦赤岭迁来的。据台湾《蓝氏族谱》记载,蓝姓最早来台的是郑成功时代漳州人蓝凤,开垦台南大康村。继而有粤籍蓝益海于康熙60年定居淡水,雍正间有蓝天秀入垦蓝益兴堡,漳浦籍有雍正四年蓝仲入垦里港,乾隆间蓝爱入垦台南东山,蓝寒入垦南投漳浦寮,蓝承显,承略兄弟入垦台北内湖,蓝文全入垦台北双溪,蓝崇德后裔入垦宜兰罗东,蓝仕元迁居台南。此外,在乾隆年间还有诏安县蓝永元入垦台中市,平和县蓝天日入垦基隆市。他们繁衍后代,聚族而居,成为台湾蓝姓主要聚居区,他们每年都有祭祖活动,如屏东里港祭祀蓝鼎元,台北县树林镇祭祀蓝林泉,双溪乡祭祀蓝愿,宜兰罗东有蓝引垦亲会,据了解,这几个较聚居的蓝姓,祖籍都是来自赤岭,蓝引系四房12世祖,祖居赤岭杨美,于乾隆24-25年由淡水上陆转台北松山定居,来台已传十世,约230年,蓝引移台时,带来三个儿子,来台后又生了二个儿子,蓝引将长子及第五个儿子留居台北内湖务农,把另三个儿子带到宜兰罗东,第四个儿子不久死去,蓝引夫妇死后分别安葬在罗东和内湖。蓝林泉(又名蓝敬),祖居漳浦张坑(今赤岭),后迁徙至泉州南安廿四都金田乡,未几,再迁廿九都蒋田乡赤晚内,约在乾隆初渡台,居海山郡三角埔,即今台北树林镇,已传十代,蓝欢官,赤岭"破肚总兵""定海总兵""菩萨将军"蓝理冶台名将"蓝廷珍

筹台宗匠"蓝鼎元赤岭三平三宫大帝赤岭畲族传统风俗结婚仪式畲族蓝記粥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路68号,闽南畲族博物馆









































小孩得白癜风好治吗
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zhoushizx.com/zzsly/654.html


当前时间: